出浦江城北行,再折向東北,山環(huán)水繞,一路風景如畫。車行半小時,從右側山谷口而入,初極狹,百十米后漸行漸寬。數(shù)分鐘后,車至谷中,四顧群山環(huán)伺,溝壑起伏,村莊錯落有
蒙《今日浦江》張慶平老師厚愛,約我寫一篇關于重陽的。思忖數(shù)番,覺得偷懶走個捷徑。想起前段時間剛翻看了江東放贈予的湮滅歷史塵埃百十年后他重新翻印的《浦陽詩錄》,里
昨天收到《文化月刊》2015年9月中旬刊,里面刊出小文《野馬嶺英雄競折腰》,感謝編輯李老師! 浙中千年古邑浦江縣,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
散筆《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田后蓬村》發(fā)表于《文化月刊》2015年九月上,并把其中一張照片打上“田后蓬村”字樣作為封底。感謝編輯李老師的厚愛!特別感謝我的同學薛榮生先
得悉張文德老師仙逝的次日,我草成這篇小文,以寄托對他老人家的哀思和沉痛悼念!蒙《今日浦江》張慶平老師關照,發(fā)在前天(26日)的“文化”版上。感謝慶平兄厚愛!
小文《不辭長作上河人》是一篇即時作文,從到上河參加旅游美食節(jié),到隔一天為這個旅游美食節(jié)特設的征文截稿,我只用了一天時間完成。征稿時間只有兩天,也算是開創(chuàng)記錄了!
散文《遂昌的表情》原名“勾勒遂昌的幾種表情”,是去年去遂昌采風的作業(yè)。年前被《文化月刊》李老師留用,近日收到五月號樣刊,這是我至今在公開刊物發(fā)表的最長一篇散文,
收到《澳門月刊·旅游視野》2015年第四期,內里刊登一篇散筆《杭坪擺祭的前世后生》,感謝費淳主編的抬愛!讓我今年第二次登上該刊。
認識派頂村,是因為一次走訪。 那天,應好友相邀走進了這個坐落在浦江西部群山環(huán)抱的山村。村莊依山而建,從一條蜿蜒的水泥道拾級上山進村,好友站在村口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這個山里佬也跟風湊湊熱鬧,寫了一篇小文。蒙《今日浦江》報三版編輯張慶平老師厚愛,并不厭其煩地進行巧手剪裁,得以今日見報! 深謝張慶平
登臨小浦西部某處山脈,細雨打濕的清明,雷聲驚醒了我那根思念的神經。乘著春風,我去看望我的老父親,一別三年愰如昨日,已成永訣。點一柱香帶去我的問候,燒一刀紙希望您
3月17日中午接收到《文化月刊》編輯李老師發(fā)來的圖片,原來是散文《靈巖山莊不泯的士子夢》刊發(fā)于該刊今年三月號,并告知樣刊已經寄出。 這篇文章有話要說
喜歡去嵩溪,喜歡帶朋友去嵩溪,凡一起去過的朋友,沒有一個說嵩溪不好的,真讓人為之欣喜。 乍聽到嵩溪這個村名,心里就有一種莫名的喜歡。嵩,儼然山高也,溪,
坐在下班的車里,望著車窗上輕滑而過的雨滴,不留一絲痕跡,念及我們的人生大多亦是如此。 從一出生,我們就被固定在某個角落,卑微、渺小……每個人都曾這樣的定義自己。 我想:現(xiàn)實讓我們充當一個小角色,讓我們
《山水磐安風景這邊獨好》是前年作協(xié)采風寫的,當時自己覺得還算滿意的一篇。有幸得到《文化月刊》編輯李老師的厚愛,使得榮登10期《文化月刊》,標題還在封面要目里得以
掘筍記 老家在山里,只要把白居易的詩句“此州乃竹鄉(xiāng),春筍滿山谷”改一字,“此處乃竹鄉(xiāng)”,是非常貼切形容我老家“環(huán)而皆竹山”的特色的。山上遍地是毛竹,
立夏蠶繭粿 事實上,立夏蠶繭粿在現(xiàn)今的鄉(xiāng)村已經是一種記憶了。 早年間,鄉(xiāng)村里的許多事情不是如現(xiàn)在一樣,動輒講個科學道理什么的。任何事在任
端午話粽 很長時間里,我懷疑我那已經仙逝的祖母是一個近乎哲人的人,她之所以不同于和她朝夕相處的許許多多的農村婦女,是她時不時會冒出幾句非常有哲理也很
端午以及麥鳥 端午,一般人就很快會想起粽子,稍有點文化的,自然還會想起屈原,把思緒拉得遠遠的,想起三湘大地的汨羅江,也許還會想起詩歌。端午,因為傳統(tǒng)
版權所有?2001-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安備 33072602100048號
業(yè)務咨詢和服務專線:0579-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0579-88188123
免責聲明:您看到的內容均為會員發(fā)表,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并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