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昨天收到《文化月刊》2015年9月中旬刊,里面刊出小文《野馬嶺 英雄競折腰》,感謝編輯李老師!
浙中千年古邑浦江縣,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曾有著述:“浦江雖蕞爾小邑,自宋而降,尤以文學而顯。……”正是這樣一個“文化之邦、詩書傳世”的江南小邑,卻有一處璞玉未琢至今尚未開發(fā)風景又極佳的古道古關隘。這個被稱為野馬嶺的地方,看上去就是一處江南的尋常山嶺,千百年來,是婺州府嚴州府的分界之地,時至今天,依舊是金華轄下浦江縣與杭州轄下建德的分界線。
一個以詩書文學聞名于世的浙中小縣,居然有一處歷代戰(zhàn)火紛飛、經(jīng)歷百十場戰(zhàn)斗的古戰(zhàn)場,大大挑戰(zhàn)了我內(nèi)心好奇心的極限,選擇一個初秋的晴日,輕裝上路,趕赴野馬嶺,去趟一趟古人走過的路,看一看古代將士斗智斗勇的舊地,尋找古戰(zhàn)場的痕跡,探訪古戰(zhàn)場的遺存,更為自己的塵世俗旅,沐浴一場心靈的洗滌。
江山如此多嬌
初秋的浙中大地,天高氣爽,景色宜人,溫度不高不低,最適宜走出家門探奇尋幽。出浦江縣城北行,雙向四車道連接浦江建德桐廬的省道蔣義線,山環(huán)水繞,蜿蜒曲折,如一條巨龍騰躍盤繞于崇山峻嶺之間。車行十幾分鐘,已經(jīng)來到野馬嶺的山下,遠看群山綿延,高聳入云,幾疑山重水復已無路,原來此時我已經(jīng)走入野馬嶺的景區(qū)內(nèi)了。
遠眺馬嶺的山巔,有一奇峰獨自兀立,西北取斜勢,如馬頸;峰頂東南向,巖崖聳崎如馬面;整個山峰多雜草灌木,茸茸如馬毛披灑,據(jù)說馬嶺因此得名。整個山峰遠看只見馬首高昂,一如天馬行空,氣勢壯觀。
站在馬嶺的腳下,仰望如屛似障的壁崖,自東而西,綿延數(shù)公里,層層疊疊,高達數(shù)十、百十米不等,儼然天成地設的石城墻。如此造化神跡,相信當年被選為御敵殺寇的天然堡壘和關隘要塞,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shù)厝藢@片巍峨壯觀的石崖巖壁有個很接地氣的名字,叫紅巖石幔。幔的釋義為絲麻織品,通常是指帳帷、帳幔。把它說成是石幔,也算是非常形象貼切了。
紅巖的由來是指景區(qū)內(nèi)一處舉足輕重的景點,這個稱為紅巖頂?shù)牡胤?,四周石峰拱峙,中間一處小盆地,面積不大,卻古木參天,環(huán)境清幽,據(jù)說僅百年古松超過一千棵,儼然山中桃源,別有洞天。環(huán)繞紅巖頂?shù)闹車?,美景玲瑯滿目,舉不勝舉。有數(shù)十米高的老鷹巖、有可與黃山媲美的數(shù)株迎客松,有四壁如刃、中隱約若有窗的紅巖窗影,紅巖頂?shù)奈髂蟽啥?,奇峰羅列,巉巖如林,千年萬年以來,形成山牛谷、薄刀谷、珊瑚谷、五指谷等十多處千姿百態(tài)的深谷。倘佯于紅巖頂,真是一步一景,步步丹青,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紅巖頂美則美矣,從野馬嶺舉步皆奇峰、展目如畫圖的萬千景色之中,她不算景致的極美。美女峰才是野馬嶺的核心,或者說美女峰堪稱野馬嶺的標識和文化符號。
美女峰坐落在馬頭峰西側的龍磨石崗上,海拔905米,美女峰因為無論遠看近觀,整個山峰如一尊發(fā)髻高聳的古代仕女頭部肖像,因而得名。走到峰前,每一個人都會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留下此處曠世奇作,留給世人鑒賞和嘆惋。整個山峰分底座、接頸石、頂石三部分組成,底石自蜿蜒山脈延伸而來,至此凸起一塊,正如人的肩膀,接頸石長5米、圍6米,頂石宛如人首,凌空安置于接頸石上面,圍大于頸石數(shù)十倍,峰西北側壁巖如刃,下臨深淵,致使無法登臨峰頂測其大小高低方圓。人立峰下,仰望美女峰,頂石搖搖欲墜,沒一個人敢于長久站立的。明朝浦江詩人陳本固寫過馬嶺的長詩,其中寫美人峰的神奇獨特、險要奇絕,“……三石立于獨,累真若為安,疑自五丁手,鑿石樹磼礏,松邊取一息,影動浮云端……”。據(jù)考證這處奇峰于1.5億年前中生代燕山運動強烈的斷裂擠壓而成,是浙中為數(shù)不多的奇石之一。
美女峰在當?shù)孛耖g還有一些另外的叫法,根據(jù)形狀被稱為香爐石、顛倒壺瓶石,根據(jù)結構被稱為三接石、接石頂?shù)取!肚∑纸h志》介紹:接石頂,一名馬嶺,在縣南二十里,嶺上有石如塔,高十丈余,三接而成。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相傳當年得道成仙的陳老相公從富春江燒炭回浦,翻過馬嶺,發(fā)現(xiàn)朝夕相伴的狗不見了。愛狗心切的他,就登上馬嶺頂,疊石三節(jié),登石遠眺尋狗,人走石留,遂成三接石。也有民間代代相傳,在不遠處仙華山修真升仙的軒轅黃帝幼女元修,經(jīng)常來馬嶺采藥,正巧山上有這么一處酷肖美女頭像的奇峰,美女峰因此而來。
整個野馬嶺景區(qū)方圓有十公里,分布著知名景點四五十處,走馬觀花只能算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如果想要飽覽野馬嶺的奇麗景色,可以選擇紅巖頂,或者在馬嶺腳下的小村,尋找一家近年剛開設的農(nóng)家樂住下,相信一定會不虛此行,收獲滿篋。
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很遠就闖入視線的野馬嶺數(shù)里石幔,宛如上天造就的天然石城,壁巖如屛,地勢險危,站在嶺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也因此成為千百年來兵家相爭之地。
史載:三國時睦州之孫策、孫權,三分天下有其一居東吳而王,即肇始于馬嶺所延伸的睦州巍山佳石,出兵婁州,路過馬嶺,因而謀得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才有資本和北魏曹操、西蜀劉備抗衡。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女皇帝的陳碩真,命部將童文寶攻打婺州,兵發(fā)馬嶺進浦江時,被婺州刺史崔義玄的大軍先行占領馬嶺而兵失先機,被堵在距離野馬嶺二三十公里的桐廬下淮戍,即今建德市下涯一帶,自此節(jié)節(jié)敗退,終至命隕落鳳山,一場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以失敗畫上句號。北宋末年,來自陳碩真故鄉(xiāng)睦州的方臘舉兵起義,幾次兵過馬嶺,也曾駐兵馬嶺與宋王朝的官兵進行抗衡,并占領浦江。《光緒浦江縣志》記載,“馬嶺地勢險要,自古為浦江通建德、桐廬之要道,亦是兵家必爭之地。傳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方臘起義,兵過馬嶺占領浦江。”
馬嶺頭山北側斜坡下,有將軍洞,又稱洞門,此處有石砌梯級近百數(shù)。下接建德梓州直通桐廬,極危聳,如黃山玉屏樓之百步云梯。石級之巔,翠竹掩蔽左右,洞門則跨嶺極而屹立,如城墻之門。民間相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屯兵伏擊元兵,只是這一段找不到史書文字記載佐證。近代大平天國起義軍依據(jù)馬嶺天險將軍洞和清軍作戰(zhàn)的故事,《光緒浦江縣志》記載得頗為詳細。
黃呈忠,清末廣西人,太平天國將領,隸屬侍王李世賢部,作戰(zhàn)勇敢,屢立奇功。曾多次抗敵英法侵略軍,在余姚擊傷法侵略軍常勝軍副統(tǒng)領華爾等,后隨侍王李世賢退浦江一帶,轉戰(zhàn)昌化、德清等地,進安徽后,又折回浙江。太平天國進駐浦江后,清兵分別從諸暨、建德等地來圍攻,浦江當?shù)匾恍﹫F練也參與圍擊,《光緒浦江縣志》“馬嶺”條目里詳細記載太平天國在馬嶺的幾次戰(zhàn)事,“咸豐十一年(1860年)八月二十三日,守城軍因糧盡援絕,由西門出,經(jīng)此嶺回省。九月二十三日,偽將黃(黃呈忠)由嚴(州)經(jīng)此來浦。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朱宅團勇于馬嶺寺下疊石門以守。嶺西又有包嶺通建德下里埠,時翁何村有賊數(shù)千扎營,時來攻打馬嶺。茜溪與梓州團勇日夜防守,九月初十日,會同大小姑及嵩溪團勇由此嶺往擊鸕鶿賊卡。”
石門就是將軍洞。還有現(xiàn)辟為茶園的營盤地,據(jù)說是當年太平軍守軍駐扎之地。此地在馬頭山左側坡地,處于馬嶺高地,既可以居高臨下掌握馬嶺下浦江朱宅源即茜溪一帶動靜,又可以兼顧馬嶺西北建德的潘嶺、上下梓州、茶坑等諸村。這場血戰(zhàn)打得十分慘烈,最后太平軍敗,幸存的士兵不論生死,均被清軍扔下將軍洞東側的山塢,山崖陡峭,如劍劈刀削,無一生還,故謂“千人池”。按縣志說法,清軍和當?shù)貓F勇乘勝追擊,一直打到桐廬鸕鶿太平軍營地為止。只可惜這些至今猶存的作戰(zhàn)遺跡,雖經(jīng)百余年風雨洗刷,歲月更替,早已物是人非,空留下在曉風暮雨中長嘆短吁,令人扼腕。
千古野馬嶺,不僅僅在冷兵器時代,見證了一場場血雨腥風的白刃戰(zhàn)、肉搏戰(zhàn),有數(shù)不清的熱血男兒在這里屢建奇功,也有無數(shù)拋家離舍的從軍兒郎在這里血灑黃土,魂歸異鄉(xiāng)。上世紀的一九七零年,一條盤山公路在人們的手挖肩扛中開成,歷時兩年,這條為戰(zhàn)爭而修的戰(zhàn)備公路正式告竣,這就是讓馬嶺天嶄通途的省道蔣義線,從桐廬蔣家埠直達義烏,也成為浙中連接浙西北的主要交通線。
站在馬嶺腳下,看見腳下暗紅色的石板路,抬頭仰望綿延數(shù)里的紅巖石幔泛著鐵紅色澤,眺望屈曲盤旋于群山之間如“誰持彩練當空舞”的盤山公路,心里不由得一陣陣痙攣,仿佛看見一縷縷一絲絲的猩紅血流,洇開在砂石中、崖壁上……。戰(zhàn)爭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和平,和平的代價卻是灑熱血拋頭顱的殘酷,更多的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甚至亡國。
數(shù)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到了馬嶺,馬嶺腳下的馬嶺腳村,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或故事。馬嶺腳村和整個馬嶺景區(qū)渾然一體,屬于馬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這么說,這個小山村本身就是馬嶺這個古戰(zhàn)場的衍生物。
馬嶺腳村現(xiàn)有一百余戶人家,三百來個人口,居然有四五個姓氏組成,這才喜歡一個姓氏聚族而居的江南,是一個令人值得回味的奇怪現(xiàn)象。據(jù)現(xiàn)在村里張氏的宗譜記載,這個村子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然而,當你來到村口看到那叢枝葉茂繁的古樹林,你絕對會懷疑宗譜記載的時間有問題。這十幾棵樹齡最長的古香榧樹已經(jīng)有一千二百年歷史,最短樹齡的也早已超過百年,一般來說,樹齡最長的樹肯定是最早定居這里的先人種植的,也就是說,這個村子歷史起碼在千年之上。這里有兩點足夠證明,一是這些古樹的位置在村子的水口上,水口樹,又叫風水樹,這在南方村落是一種很普遍的做法。村口種上幾棵四季常青的風水樹,可以護佑全村的風水,家宅好運,人畜平安,子孝孫賢等等。另外,一個村子的風水樹大多在確定卜居之地后,就找好水口種下,這樣不用幾年,樹木長大就遮掩房子了。這是浙中鄉(xiāng)村流傳民間的慣有習俗:住宅陽氣不外露,同樣是古代建房卜居的風水要求。還有,浙中鄉(xiāng)村把銀杏、香榧樹稱為公孫樹,就是說爺爺種的樹孫子才能吃到樹的果實,所以很多村落的人會在自己卜居的房子周圍,種上幾棵榧樹或銀杏,喻意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可以享受自己留下的余蔭。
戰(zhàn)爭可以給人和村落帶來毀滅性的傷害,十室九空,滿目荒村,不是不可能的事。我想馬嶺腳村的歷史上遭遇過這樣的興廢,也是很正常的。百余年前的馬嶺腳村就差一點遭受滅村之災,一批從馬嶺下來的潰逃流寇抓走了馬嶺腳村所有的男丁,沒有一個男人的村子會是怎樣的結果,答案是不言而喻。幸虧當時村里有位略有積蓄的村民傾盡家產(chǎn),贖回所有男丁,避免了這場滅頂之災。村人為感謝這位善心仁人,集體籌資為他家造了一座青磚四合院,百余年前留下的那幢四合院現(xiàn)在是村里唯一保存最完好的。種種跡象可以推測,現(xiàn)在的馬嶺腳村居住者,也有可能是戰(zhàn)爭帶來的?;蛄鞅?,或逃避流寇,覺得這兒地處浦江、建德、桐廬三地交界,山高皇帝遠,能夠過上隱居一樣的生活,應該是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夢寐以求的理想。
前幾年,政府調(diào)查一些留存民間的傳統(tǒng)技藝和非遺文化,居然在馬嶺腳村這個山溝溝里,這個如今大多年輕人已經(jīng)奔赴縣城省會謀生的小山村里,意外發(fā)現(xiàn)留在村里這些年逾六七十的老人中,有把好幾種重實用格斗輕保健養(yǎng)生的南方拳術使得虎虎生威的,還有隨手拿過一根長板凳劈擋推擊,讓幾個年輕人都無法近身。再一問,都是祖?zhèn)鲙状娜g,顯而見之,這些會拳術的村民,先人不是武林中人也應該是出身行伍,不然,怎么可能給后人留下這么多護家保舍的絕招神術。
早年間的馬嶺腳村,窩居在戰(zhàn)亂不斷的馬嶺下面,交通閉塞,唯一的通道就是這條連接浦江和建德、桐廬的古道。起先是黃土路,后來變成石子路,清末有商人樂善好施,出錢修了一條馬嶺腳村連接建德梓州的青石板路。解放后,一條盤山公路傍村而過。本世紀初,馬嶺隧道全線貫通,自此,馬嶺腳村徹底走出了隅居窮山僻壤的境地。當年的青石板如今已經(jīng)漸漸掩沒在崇山峻嶺之中,如玉帶纏繞的盤山公路,業(yè)已成為一段丟棄的琴弦,盡管再也無法彈奏交通大動脈的悅耳樂曲,揮之不去的那份意蘊那份情愫,依舊懸掛在昔日險峻奇絕的野馬嶺兩邊山上。
如今的馬嶺腳村,已經(jīng)絲毫和戰(zhàn)爭兩字沾不到一點邊。古村獨特的景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贏得了省城一實業(yè)老總的青睞,他出巨資租賃了整個村子,已經(jīng)著手在開發(fā)高等級的民宿和餐飲等,而那些從古村里搬到新址的村民,因地制宜,正在開發(fā)相配套的中低檔民宿,供慕名而來的八方賓朋在馬嶺樂游樂居。馬嶺,正在漸漸成為馬嶺腳村民靠山吃山的寶貴資源。
野馬嶺,這個曾經(jīng)給馬嶺腳村和周邊村落帶來戰(zhàn)亂的不安和災難的關隘,以其正在慢慢撩開絕世芳容的姿態(tài),風情萬種地出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讓無數(shù)慕名而來的天南海北游客,近距離接觸億萬年前的絕世美人,聽聞一下從歷史長廊深處隱約傳來的戰(zhàn)爭號角。歷史與現(xiàn)實碰撞,戰(zhàn)爭與和平反思,生活與理想對照,或許唯有這樣,每一個人才會感覺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灑在身上的陽光無限的溫煦美好。(作者:徐水法)
版權所有?2001-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wǎng)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72602100048號
業(yè)務咨詢和服務專線:0579-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0579-88188123
免責聲明:您看到的內(nèi)容均為會員發(fā)表,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并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