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的農村山區(qū),在寒冷的冬天,農村取暖的工具主要是火熜?;馃性槲叶冗^了年復一年的寒冬,讓我享受冬日里的溫暖。那個年代,似乎冬天都特別冷,根本沒有暖冬的跡象,有時早上厚厚的白霜鋪天蓋地,,有的年份下雪的次數(shù)多達十幾場,氣溫能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但在那缺衣少被的冬天里,只要火熜提在手,再冷的冬天也沒覺得有多少苦寒?;馃袃叭痪褪嵌鞙嘏挠洃洶。褚粡埦眠h的明信片在歲月的流轉中愈加清晰而深刻,伴著彌漫鄉(xiāng)愁味。
小孩出生后幾個月都睡在用篾做的“幼籃”里,母親在幼籃的下面放了一個火熜,那是多么溫暖的小床。孩子會坐后,在木頭做的“座橋”下面放了一個火熜,小孩屁股底下暖呼呼的。小孩會站后,在木頭做的“站桶”下面放了一個火熜,小孩再也不怕冷了。冬天上學時母親總要給我一個火熜帶去學校,晚上睡覺,那時沒有墊被,母親把火熜放進被窩里取暖。那時候,床上鋪稻草,稻草上面是竹席子,不用火熜烤被窩,都是篾席,非常冰涼,有點像“在鍋里的燙豆腐”,每當有客人來時首先遞給他一個火熜。
這就是我的火熜童年。
按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為篾竹火熜、銅火熜、洋鐵皮火熜,其中使用竹子編制的火熜最為普遍。竹火熜外部是篾匠用竹篾編制而成,編制時既需要經(jīng)緯分明,精致好看,又要紋路緊密,整體平整,結實耐用。火熜有大有小,小的火熜一般都用于烘手或焐身,形狀有圓形或其他各異的造型。高級的小火熜做工精致,全身鑄有龍鳳呈祥、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等各類吉祥圖案。而大火熜則多數(shù)作烘腳及烘干衣物之用,造型一般都為圓形,裝飾圖案也比小火熜少得多了。每當寒冬來臨,上午一般都不做農事,年長的人們就會聚在屋檐下曬太陽,他們捧著小火熜,相互聊天,天南地北,甚是愜意,有的甚至把小火熜焐到懷里暖身。家里沒有小火熜的,則只有用上大火熜了。大火熜用途很廣。除了烘腳、烘手取暖外,大多還用于烘小孩的尿布之類,也用來烘干一些衣物,到了晚上還可在睡覺前焐熱被窩。在冬天,上了年齡的人們,手腳一般都不肯發(fā)熱,因此就特別喜歡火熜。
寒冬時母親一般每天都會畚兩次火熜,第一次在早上,第二次則在做晚飯時了。畚火熜時,首先必須用冷卻了的草木灰鋪底,掏開鋪底的冷灰中間,使鋪底的冷灰在火熜內形成一個灰窩,然后把木炭放入,再將快要燃盡但還在發(fā)紅的火蓋上,最后在火上面覆上一層薄薄的冷灰,就算畚好火熜了。畚火熜的用料及方法也相當講究。燃料必須相當干燥,否則畚好的火熜會冒上很長時間的煙,濃煙會對眼睛產(chǎn)生不適或傷害。至于畚火熜時在火灰之上蓋上適量冷灰,也是必要的,蓋上適當冷灰主要是為了防止火灰與火熜蓋直接接觸,使火熜蓋不過于燙手,避免烘手過程對手造成傷害。 畚好的火熜,里面的燃料一般可以燃上三四個小時,要是用木炭畚的火熜,過了一個晚上后還有余熱。人們在畚火熜時,一般都是根據(jù)需要來放置合適的燃料。每當大年三十夜,我們這里還要畚隔夜火熜,畚好的火熜需保證在正月初一還沒熄滅,祈盼來年的日子越過越興旺,因此畚火熜的用料都用上事先儲存的木炭了。
火熜是靠炭火熱量傳遞給的。每當人們燒完飯菜,將灶膛里剩下的炭火放進火熜里,再加點生炭,壓蓋上一層冷灰后蓋上蓋子,取暖的火熜就生成了。因此,很多人家的灶前都會放一個壇子,平時把燒剩的炭火悶放在這壇子里成為木炭,到了冬天,就可以生火熜了。
火熜也是一種文化,它給人以溫暖,使一個個漫長的冬天變得溫馨起來。
火熜上的美食是我至今難忘。上學時口袋中有時裝幾個硬糖,用“百雀靈”的鐵盒子盛上,放在火熜的炭火里,硬糖化為濃汁,香氣四溢用木棒挖出一點來,稀溜的糖絲被扯得很長,幾個小伙伴你一口、我一口地分而食之。有時嘴角燙起水泡,還是樂此不疲。
燒豆子,燒玉米粒也很有趣。課間,火熜里的木炭用嘴吹旺,從家中偷的黃豆和玉米放進火熜里,然后用二根柴棒炒和夾著吃,后來我們還發(fā)明了用細鐵絲卷起來的工具,一兜非常方便。我看見我們班有同學在上課也在火熜里燒黃豆,老師講的是什么全然沒聽懂,一心只惦記在火熜里的豆子、玉米烤熟了沒有。幾十分鐘過后,老師還在沉浸在教書育人之中,但聽腳下火熜里“嘭”的一聲,煙灰直沖霄漢,原來是火熜不小心摔在地上了,大家彼此心知肚明,只有老師還云里霧里。有時一聲乍起,整個教室猶如流感病毒傳染蔓延一樣,“嘭嘭”聲此起彼伏,熱鬧得像炸開了鍋。老師如夢初醒,但法不責眾,數(shù)聲警告終把一場尷尬平息。課下,大家吃著彼此的爆炒,心中還偷著樂呢。
用火熜燒粉絲條也很值得玩味。細長的干粉絲,往火熜里一伸,接觸炭火的部分立刻受熱膨脹起來,伴隨著縷縷青煙,灰褐的粉絲條冒出“嗞”的聲響,進而像蠶蛹、像蝶一般,一時潔白如霜。又像出水芙蓉一般帶著無限嬌羞隱隱生香。不一會兒,一節(jié)粉絲就燒熟了,入口,細嚼,膨松脆響,不亞于米胖、薯片。這種東西還適于隨時加工,伸進火中一節(jié),膨化一節(jié),入口即嘗,方便快捷,是課間速戰(zhàn)速決的首選。
用火熜還可以烤年糕。 烤年糕不可心急?;鸫罅?,外皮焦得冒了煙,而里面還是硬生生的。這是一項細火慢活,還要有專人等等待待地翻邊?;鸷虻搅耍旮獗銜l(fā)出“砰……砰……”的響聲。隨即濃郁而又溫馨的糯米香,撲鼻而來,在空氣中彌漫和飄蕩。這時,用手按一按,皮脆,年糕烤熟了。把烤熟的年糕一口咬住,用手一拉,呼拉拉的粘稠的米漿能拖幾十厘米長,在刺骨的寒風中騰騰地冒著熱氣。用口啜之,渾身暖意洋洋,無比舒暢。
女方出嫁除各類木器、棉被、衣物、陶瓷器具外,火熜也是不可缺少的陪嫁物品。發(fā)嫁妝時,火熜內裝上“胖餔”、炒蠶豆之類的食品,與馬桶一樣,里面都藏有紅包,火熜蓋面上貼著紅色喜字的剪紙,拎環(huán)上掛著紅頭繩,隨嫁妝一起發(fā)到男家。
我好久不烘火熜了,火熜發(fā)生的故事也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這樣的回憶了,懷念那漸行漸遠,即將被形形色色的電器永遠卷進記憶里的火熜。但在鄉(xiāng)村,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還喜歡拎著它,仿佛拎著一段溫暖的歲月。(作者:張必強)
版權所有?2001-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wǎng)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72602100048號
業(yè)務咨詢和服務專線:0579-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0579-88188123
免責聲明:您看到的內容均為會員發(fā)表,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并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