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江濤:一只直白平實卻滋養(yǎng)了文化浦江的麥餅
轉載
在線管家于 2016/10/20 22:33:37 發(fā)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市場導報
作者:潘江濤
20331 閱讀
0 評論
3 點贊
11
潘江濤:一只直白平實卻滋養(yǎng)了文化浦江的麥餅
顯示
浦江是煙雨江南的文化高地——一群“上山人”,在蠻荒的大地上率先升起了裊裊炊煙;一個鄭氏家族,330年不分家,被朱元璋賜為“江南第一家”;還有兩個村禮張和前吳,先后走出了幾十位名震九洲的書畫家……然而,一只滋養(yǎng)了文化浦江的麥餅,直白平實,有何文化可言?

餅是統(tǒng)稱,泛指由谷物、粉面制成的食品。許慎《說文》:“餅,面餐也?!眲⑽酢夺屆芬舱f:“餅,并也。溲麥面使合并,……皆隨形而名之也?!?/span>
麥餅是浦江人最愛的小吃。兩位同事來自浦江,不止一次邀我前往品嘗,甚至在我面前板著指頭,歷數麥餅之優(yōu):大、薄、脆、酥、香、鮮……
親不親,故鄉(xiāng)人;鮮不鮮,家鄉(xiāng)味。這種故鄉(xiāng)情結,他有我也有。但是,金華餅食有八九種之多,哪一種沒有麥餅之特色呢?
金華酥餅,形如蟹殼,里外10余層,層層薄如蟬翼,食之咸香松脆,油而不膩,故以“酥”命名;義烏的東河薄餅是以五花肉肉泥拌入蔥花或韭菜為餡,和入面團后用手扯成薄餅,再入鏊煎烤,既薄且脆;而所謂的大、香、鮮,皆為相對感受。就像永康肉餅,雖然個頭比不過浦江麥餅,但較之其他肉餅,說它 “大而厚實”,一點也不夸張──一只肉餅的鮮肉絕不會少于一兩,倒是咸菜或者霉干菜只為調味,點綴點綴。
烹制餅食,不外乎和面、發(fā)酵、剁餡、包裹和煎烤幾道工序,大同小異。浦江麥餅之所以有別于其他小吃,不是工藝獨特,而是餡料或葷或素、或甜或咸,百菜俱可。
一張白紙,可作最美的圖畫。視餡定名,翻新出彩,恐怕是浦江麥餅的高明之處——博采眾長,俗中見雅。想吃葷嗎?那就來一只肉麥餅。它一點也不比永康肉餅、東河薄餅遜色。甜麥餅是以白糖芝麻糊為餡的,一經煎烤,能香死人。咸麥餅則以咸菜或霉干菜打底,拌入細碎豆腐和少量肥瘦相間的肉泥……料豐餡足,何愁眾口難調?更何況,浦江麥餅皮面綿薄,餡料隱約可見:墨綠的是青菜,金黃的是南瓜,白玉的是蘿卜……
慕名趕去浦江,在靠近縣政府的一條小巷里找到了一個“正宗”麥餅店。制作室是透明的,一溜兒擺著的時鮮蔬菜有七八種之多。灶頭爐火旺急,現搟現煎的麥餅外表黃亮綿軟,內里餡香味鮮。平常日子,2只麥餅下肚就足夠了。但那回連吃了青菜、韭菜和咸菜3只麥餅,還覺得不過癮,又要了一只肉餅,撐得肚子圓鼓生疼。
麥餅有豐簡之分。簡版麥餅,是困頓歲月的產物,以菜蔬為主,頂多再加點肉末。只有到了正月十五或者中秋佳節(jié),才會加量加料。舉國上下,元宵、中秋多吃湯團、月餅,浦江人為何獨愛麥餅?蓋其又圓又大,又熱又香,象征團圓幸福。新嫁娘回家探望父母,麥餅是少不了的“回頭”禮。家中來了客人,用來招待的點心既不是東陽的臘肉粉干湯,也不是磐安的索面清煮蛋,照例是那只情義深深的麥餅。到了農忙,送到田頭的加餐多為啤酒與麥餅,吃得幫工開心又賣力。
牛清湯就麥餅,向來是浦江人的習慣。但我覺得,風味小吃,還是講究因人而異。就像我自己,多個健康指標都處于臨界線,更傾向于清粥下餅。
八婺大地文脈悠遠。如果說,李漁的《閑情偶寄》是蘭溪商埠風情的產物,那么,浦江的《吳氏中饋錄》則是越中飲食文化的結晶。800多年前,浦江吳氏從原料選擇到制作工藝,對婺州民間烹飪進行整理和總結,精心編纂了70多個江南菜肴的制法。據烹飪專家考證:“吳氏的菜,涉獵很廣,除了肉禽類、魚類、蔬菜的做法,其中還有不少點心的做法?!钡?,偏偏少了麥餅。
對吃的判斷和喜好,最霸道,也最無道理。它與記憶、成長、離開、歸來、故鄉(xiāng)等等一切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相關聯(lián)。毫無疑問,浦江麥餅發(fā)端于農家灶頭,《吳氏中饋錄》之所以沒有錄入,原因恐怕有二:一是南宋時代,麥餅還沒有出現;二是麥餅制作簡便,不堪一錄。
大體而言,“南米北面”是我國的飲食格局,而浦江人則并無這種認同感,許多場合“面”要比“米”更重要。撇開麥餅、麥衣不說,就連“米篩爬”也是一種精巧的面食。潘周家村的一根面,一拉幾公里長,浦江人不僅愛吃,還吃出了品牌與驕傲。
風味小吃植根于民間沃土,有可能不太精美,甚至還有可能不太講究衛(wèi)生,但必須得下飯頂飽,這就注定了它們會美味至極。而被美味征服的飲食男女,往往與身份地位無關。當年,曹聚仁在家以麥餅饗客,魯迅先生連說“好吃”。浦江鄉(xiāng)賢陳肇英(1888—1977)先生是國民黨政要。1932年,他聽說老家要建造普義石橋,便在南京辦了家宴,特命夫人煎烤浦江麥餅。這只餅薄而不損,黃而不焦,一上桌便勾起游子們的思鄉(xiāng)之情,紛紛慷慨解囊,一下子募得5萬大洋。
寒來暑往,幾番輪回。而今,餅香橋在人已去,特錄浦江詩人藍路的《麥餅》作結,并以資紀念。
異地的夜空里
一輪冷冷的月亮
被灼熱的目光燙成麥餅
圓圓的,柔柔的
解了誰的鄉(xiāng)愁
此刻,在家鄉(xiāng)
香噴噴、熱乎乎
一個個剛出鍋的月亮
在舌尖上,由圓而缺
飽了誰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