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散文之九:清明粿
轉(zhuǎn)載
于 2014/04/01 17:15:05 發(fā)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
作者:徐水法
3397 閱讀
0 評論
3 點贊
(找不到用青蒿做的清明粿,只有這個米粉做的清明粿了。呵呵。)
清明粿
又是一年清明到,魂牽家園的神思恍惚中,眼前清晰地浮現(xiàn)了青翠欲滴、清香撲鼻的清明粿來。
清明有叫“寒食節(jié)”的,也有叫“踏青節(jié)”的。清明更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按“歲時百問”說法:“萬物生長之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和中秋、春節(jié)一樣,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統(tǒng)的民間重要節(jié)日之一。因此,大江南北,長城里外,清明時節(jié),有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活動、節(jié)日禮儀和節(jié)日習(xí)俗。在浙中山鄉(xiāng)我的老家,清明時節(jié),掃墓是最主要的內(nèi)容,不像北方等地除了掃墓外,還有斗雞、放風(fēng)箏、踏青等內(nèi)容豐富多彩的活動。于我當(dāng)年童稚年齡,總顛倒本末,吃清明粿是主要的,上墳掃墓反成了陪襯的。每年清明臨近,早就嚷嚷“吃清明粿”了,事至今日,望著比肩而立的兒女,不覺為自己當(dāng)年的饞狀啞然失笑。
按現(xiàn)下最時尚的吃法,清明粿是最綠色的食品。早春時分,百草萌發(fā)生長,田間溪邊,一種土名叫青的其實就是青蒿也叫蓬蒿的綠色植物,從萌芽到蓬蓬松松枝葉舒展在自由的開空下,最受大人小孩關(guān)注。臨近清明節(jié)了,家中男人不屑這種小事,女的或小孩就提一個竹籃子,執(zhí)一把鐮刀,挑最嫩最壯的割下,只留一個碗托一樣的根部,讓它來年再萌新芽再喚發(fā)生命的新枝。到家,擇去老葉殘枝,洗凈,放到鍋里汆熟,再撈起瀝干水,放到瓷砵里,上面撒一層早就備好的自然風(fēng)化的石灰,把青腌著。這得講究個時效,不腌透肯定不行,腌的時間太長了也不好。估摸著一二天后可以做清明粿了,就開始去割青,汆熟,腌好。
要做清明粿了,就把腌好的青一遍遍放到清水里漂洗,待到觸目只有青翠欲滴的青,然后把它放到冬至杵麻糍的石臼里,用杵一下下的杵青,不能太用力,那些青末會濺出石臼外,一直把青杵成糊狀,用雙手握著青團,擠干水。然后放到熱鍋里,加米粉,兌點水,攪拌均勻,再放到案板上揉透,就可以做清明粿了。揪下一小塊青和米粉的混和物,先把它捏成團圓粿一樣的粿塊,圓圓的沒底的碗狀型。此時早已備好餡料,甜餡一般是炒芝麻拌糖,也有用過年做凍米糖過的炒米拌糖。咸餡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菜了,青菜豆腐、雪菜豆腐等,老家多竹,很多人家會去掘點春筍來,筍末肉末炒咸菜,味道鮮得讓你流口水。
清明粿形狀和團圓粿不一樣,上海人吃青團,放入餡后,捏攏搓圓就上籠蒸了,后來老家有人偷懶學(xué)做這種青團,不過講究了些,搓圓后,放到用水浸泡透了的糯米里滾幾滾,待粘滿了白白的糯米后,上籠蒸熟,外面白銀一樣晶瑩剔透的糯米粒,里面隱隱看見綠綠的青,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雪團。聽說舟山那邊吃青餅,青餅我沒吃過,既然稱餅,想來就是把青捏成或圓或其它形狀的餅塊而已,那是最簡單不過了。
我老家的清明粿很講究,在捏好的碗狀型的粿坯里放了餡后,對中一折,把邊沿捏攏,成一個半月型,用眼睛估計一下,把半月型的半成品左手托住,伸出右手的食指、中指,在一分為三的兩處同時掐下,再用右手掌把兩邊角沿稍稍捏攏一些,一只恍如筆架型的清明粿就算做好了。細(xì)看,兩邊角如書法家擱筆用的筆架形向上翹起,中間圓弧高聳,又仿如熊熊燃燒的火焰的圖騰。有一天我胡思亂想起來,春天萬木競發(fā),蓬勃生長,清明粿通體翠綠,中間凸起奇峰,兩邊翹角沖天,不正如綠色生機的蓬勃之勢嗎?這倒也真應(yīng)了清明時節(jié)萬物生長之時令了!把做好的清明粿上籠蒸熟,就可以吃了,咸甜隨意,美味可口。一年之中時令節(jié)日頗多,只有清明粿是田里野生植物做的,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綠色生態(tài)食品。
提到清明粿,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關(guān)于清明粿的一件趣事來,因從小在山鄉(xiāng),家境清貧,有一年清明前,最疼愛我的祖母帶我到諸暨大唐附近的一家境稍好的親戚家里過清明節(jié),目的是讓我這個長孫好好吃一頓清明粿,親戚家也仗義,當(dāng)晚就做了兩米篩(篩米用的一種竹編用具)清明粿,打算次日早上就蒸給我們祖孫吃。結(jié)果次日起床發(fā)現(xiàn)放在八仙桌上的清明粿一個也沒有了,莫非遭小偷了?屋前屋后找遍,門窗一點沒動,也不見一點其它痕跡,大家百思不得其解,這一百多只清明粿到底去哪里了?后來親戚到灶下燒火時,發(fā)現(xiàn)有細(xì)碎的米粉塊,扒開柴草,居然在墻角一個老鼠洞口發(fā)現(xiàn)一小堆青白相間的清明粿殘片。原來,一夜之間,老鼠捷足先登把清明粿都搬回它們的巢穴里去過清明了??扌Σ坏玫挠H戚只好又重新做了一些清明粿,當(dāng)時想想,有些心酸,事過景遷的今天,回憶起來倒成了有趣的事了!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jié)了,和往年一樣,老父母又打來電話,“清明回家嗎?”我爽快地回答“回的,回的……”,擱下電話,眼前又仿佛裊裊飄起了清明粿的撲鼻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