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浦江板凳龍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聞名海內(nèi)外。2005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2008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浦江史前文明源遠流長,西漢武帝時代就有“漫衍魚龍,紙角之戲”興起。自唐朝開始的“龍騰燈舞鬧元宵”成了浦江的民間習(xí)俗。至宋、元、明鼎盛時,村村都有燈會,年年舉辦燈節(jié)。光緒《浦江縣志》載: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壺源江“度埸橋”圓工,當?shù)孛耖g以舞龍燈慶賀。又說:本邑各村都有燈頭會,正月自初六至十五謂之“燈節(jié)”。除例行元宵燈節(jié)外,重大慶典如大橋竣工、寺廟落成、圓譜、祭祖、酬神等也都舉行興燈活動。
浦江板凳龍,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塊塊凳板串連而成的長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即燈頭裝飾講究,一般高兩米、長約三米。龍身由幾十節(jié)到幾百節(jié)(俗稱節(jié)騎),甚至上千節(jié)串連而成。龍尾是最末一節(jié),拱門一端有一翹起的尾鰭,尾鰭上扎彩紙流蘇。
根據(jù)龍頭造型,可分為仰天龍、俯地龍、大蝦龍等,還因龍身凳板上的設(shè)置造型分別取名為方燈、酒壇燈、字燈、托盤燈、人物燈、動物燈等20多種。方燈因其形狀方形而稱,為浦江東面一帶最多,如白馬鎮(zhèn)的旌塢、官田、賈寶塢等村。方燈四面是吉利的詩句或吉祥的圖畫,上加蓋頂。官田、賈寶塢的方燈始于盛唐早期,鼎盛于明代萬歷年間。相傳,先祖禮九公生有四子,分居賈寶塢、官田、長塘口及秧田王村。禮九公分別為4個兒子做了龍頭,四村的4個兒子分別組成了方燈隊,自此一直相傳至今,一枝獨秀。
酒壇燈為仙華街道七里村獨有。其頭像酒壇,故稱酒壇燈。七里村是個大村莊,近800戶、3000左右人口,迎燈時以其罕見的“長”而聞名縣內(nèi)外。整個燈隊共有酒壇燈600多騎,每塊燈板兩個燈籠,按酒壇燈算的話就是1200多個酒壇,蔚為壯觀。據(jù)傳上世紀有一年參加縣元宵燈會時,龍頭已進縣城人民廣場,龍尾巴燈還在七里村呢,可見其竟有三四公里長。
至于字燈,就有前陳字燈、夏張字燈、吳店字燈等。夏張字燈起源于唐代。是年,曾被唐朝皇帝李治御封為“百事忍為首”的張氏先賢為報皇恩,用數(shù)十字連為一句頌歌扎成字燈,延至雍正、乾隆年間,又逐年編撰成125字的詩詞。一字一騎,至今有125節(jié)(騎)的長燈了。燈詩開頭為:“賀春王正月,祝天子萬年,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一直編撰到第62個字后便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字句精練,富有哲理。更妙的是,在125字里,“國”字恰居中央,反映了張氏黎民把“國”字永存心中的愛國情懷。
托盤燈為鄭家塢鎮(zhèn)溪東村所傳,現(xiàn)有100多盞(騎)。托盤燈每盞高1.5米,長約2米,分亭、臺、樓、閣,以浦江塔山公園、杭州六和塔為題材,由折花、動物、人物組成?;ㄒ哉奂垶橹?,動物分馬、牛、羊、虎、鯉魚等,人物為八仙、財神、孫悟空等。每盞燈都是一個美好的故事,“鯉魚跳龍門”、“松鶴延年”、“財神送寶”、“觀音送子”、“孔雀開屏”等,充分體現(xiàn)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和祝福。
人物燈是鄭宅鎮(zhèn)后溪村特色長燈,共有120騎。原先,后溪村也是一般的長燈,只是燈頭比較特別,名為“蹺腳燈頭”。這里還有個神奇的傳說。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文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后因靖難逃至鄭義門,春節(jié)建文帝微服上街觀燈。行香老人認出,半跪行禮,掌燈頭首們看到行香老人行半跪禮也如儀擎起燈頭,向建文帝點頭三下,以示敬重建文帝。從此,鄭義門迎燈賽社,燈頭一點一點,相沿流傳至今。
1984年,后溪村民把古老長燈改扎為八仙過海、水滸英雄108將,扎得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浦江板凳龍除了上面講的這些特色燈以外,還有潘宅陳村的馬燈、石鼓村的竹統(tǒng)燈、魏村的花燈、大畈方家村的百花燈、檀溪鎮(zhèn)寺前的龍燈、浦陽鎮(zhèn)城東的魚燈等等,也都獨具一格,巧奪天工。
浦江板凳龍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參加人數(shù)之多,活動場地之大是罕見的,以廣場性、廣泛性、驚險性為主要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提倡傳統(tǒng)文化娛樂活動,全縣先后恢復(fù)了500多個燈會。1984年,縣城舉辦“十鄉(xiāng)一鎮(zhèn)燈會”,同時舉行“迎春一條街掛燈展覽”,有33個燈隊在人民廣場串演表現(xiàn)。1985年元宵,縣城舉行盛大的燈彩工藝展覽和元宵燈會,掛彩燈千盞,并有44個燈隊、7100余人參加串演。其中各類燈手3300余人、旌旗500多幅、鑼鼓手400多人……場面十分壯觀,情景熱鬧空前?;顒悠陂g,還動員了各方面的力量,維持迎燈期間的社會秩序,我也曾參加這次安全保衛(wèi)工作。為此,省、市報刊和浙江人民廣播電臺都作了專題報道。上海電視臺國際部還攝制了專題片,播放后,在港臺同胞、海外僑胞中引起強烈反響。自此,浦江板凳龍名揚中外。
(李樟貴)
版權(quán)所有?2001-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wǎng)絡(luò)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72602100048號
業(yè)務(wù)咨詢和服務(wù)專線:0579-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0579-88188123
免責(zé)聲明:您看到的內(nèi)容均為會員發(fā)表,不代表本站立場,轉(zhuǎn)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并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