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浦江飲食文化》一書記載了很多浦江傳統(tǒng)美食,最能撥動我心弦的是豆腐皮雞蛋湯。在我看來,時間沉淀出來的美食,是最難讓人忘記的。
1975年4月17日來浦江時是個清晨,綿綿細雨中沒走幾步,穿著布鞋的腳就有了涼意。踮著腳尖,跟著同行的大人和孩子們,沿著后街的石板路往北走,覺得長而窄。
小巷邊的屋檐下,每戶人家都是用青石板砌的走廊,雖然有高有低,但彼此相連,不用打傘,從南到北也不會淋濕衣服。許多人家的屋檐下還放著木盆、木桶,用來接水。有的人家是開小店的,門板是一塊一塊插在一個槽里的。小吃店的鍋里騰騰升起的水汽里有東西翻滾著,比餃子小得多,后來知道是小餡餛飩(我和家人根據(jù)浦江話的諧音,叫它“瞎眼餛飩”)。灶臺邊放著一溜搪瓷碗,放著一撮配料,現(xiàn)在知道,那是蝦皮、紫菜、蔥花、豬油和醬油。
剛剛到新的地方,爸媽可以不用馬上上班,我也不用馬上上學。安頓好住處,我們就去逛街,印象最深的是橫街,那是菜市場。
與后街不同的是,我看到了養(yǎng)在搪瓷盆里的嘴巴不停開合的魚,還有黑乎乎的沾滿泥濘的螺螄。魚在老家也常吃,但是把螺螄當成家常菜就沒聽說了。
在后街,我看到了常吃的豆腐、千張,還有一種用稻草捆著的、好多張疊在一起的、薄薄的黃黃的食材,老家沒有,爸媽叫不出名字。賣家說是“豆腐皮”。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名聞遐邇的“浦江豆腐皮”。因為不知道怎么吃,就沒有買。后來,因為爸媽工作忙,不會把研究食材的事情放在心上,就漸漸熟視無睹了。
幾個月后,年幼的妹妹得了急性扁桃腺炎,在縣人民醫(yī)院住院。由于不能吃硬的飯食,爸媽就給她煮粥,也到街上給她買“瞎眼餛飩”。有一次,媽媽從醫(yī)院回來,端回來一大茶缸豆腐皮雞蛋湯。由于我家離醫(yī)院很近,端回家時,湯還是熱的。
這是病友家屬送給妹妹吃的,太多吃不了,媽媽就端回家給家人嘗嘗。這是我第一次吃到豆腐皮。這才發(fā)現(xiàn),豆腐皮薄得很,但是不嚼它又不會自己爛掉;與豆腐皮燒在一起,雞蛋的味道有些不一樣。那天,我和家人懷著感激之情品嘗了這碗豆腐皮雞蛋湯,這是浦江人送給我們的。從此,我對豆腐皮有了親近感,與浦江人也增加了親近感。
后來,爸媽學會了燒豆腐皮雞蛋湯,我們姐妹長大后也學會了,我們的孩子也學會了,還經(jīng)常用青菜炒豆腐皮,偶爾,也用豆腐皮炸響鈴。再后來,我們把豆腐皮作為禮品贈送給安徽老家的親友,共享“第二故鄉(xiāng)”的深情。
版權所有?2001-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wǎng)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72602100048號
業(yè)務咨詢和服務專線:0579-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0579-88188123
免責聲明:您看到的內(nèi)容均為會員發(fā)表,不代表本站立場,轉(zhuǎn)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并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