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溪陳氏“方改陳”的歷史與傳說
轉(zhuǎn)載
在線管家于 2016/08/15 12:44:34 發(fā)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今日浦江
作者:陳明生
5993 閱讀
0 評論
4 點贊
浦江素有“張半縣,陳北廓”之稱,意為張姓人口約占半縣,北部山區(qū)以檀溪為中心,寺前、中余、大畈、虞宅一帶,陳氏是第一大姓。數(shù)百年來,延續(xù)至今。然民間傳說,檀溪陳氏本姓方,后改陳,皆因當(dāng)年方臘造反之故。檀溪陳氏到底是不是和方臘同宗同族,甚至可能是其后裔?筆者考究了《檀溪陳氏宗譜》和其他有關(guān)史料,并走訪了幾位最近纂修陳氏宗譜的耆老學(xué)者,得出如下結(jié)論,以饗讀者。
首先,檀溪陳氏由方改陳應(yīng)是歷史事實。據(jù)《檀溪陳氏宗譜》記載:北宋仁宗天圣癸亥(1023年)年間,陳碩,字惟大,由湖州烏程游歷至浦江,暫居浦北新田里湖田(今檀溪鎮(zhèn)寺前村湖田來),后入贅于距湖田五華里的車方(今檀溪鎮(zhèn)會龍橋附近)應(yīng)韶公家為婿。因應(yīng)韶公無子,為續(xù)其香煙,子孫遂從方姓。陳碩乃檀溪陳氏第一世祖也。碩生唐,唐生頊。頊生于北宋仁宗慶歷丙戍(1046年)年間,后出仕為北宋宣議大夫,墓在檀溪會龍橋避水嶺,俗稱“天生穴”,至今猶存。頊生五子,長子祺、次子彥、三子臧、四子遹、五子逸。后臧遷居諸暨白門(今改紅門),逸遷居桐廬石阜,其他三子均居本地。祺之孫、勝之子珝公(字正巳,北宋都督府參軍都事)當(dāng)時認(rèn)為:“卻陳姓方非孝子順孫之道也?!庇中Х卤彼沃渭?、大文學(xué)家范仲淹,因范公“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從姓朱。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xué)舍。后出仕,復(fù)姓范”的典故,所以珝公于北宋末年(1126年)上奏朝廷,懇請復(fù)姓陳?;实墼势渥嗾?,并賜“澄本清源”匾,立圖遺后。從此,浦江始有第一支檀溪陳氏。
其次,檀溪陳氏由方改陳與方臘造反似無瓜葛。據(jù)《宋史童貫·方臘傳》記載,方臘乃北宋睦州青溪人(今淳安縣人),其祖居地在安徽歙州(今安徽歙縣)。大約在方臘曾高祖時,歙縣鬧起了大災(zāi)荒,曾高祖逃荒到相鄰的睦州青溪六甲一帶一個叫桐樹塢的山岙岙(浙西方言,即山間平地)里落腳安了家。方臘出身貧苦,早年曾在地主家里做雇工,因忍受不了腐朽王朝和地主鄉(xiāng)紳的壓迫,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率眾起義。短短幾個月,起義軍連克睦州(今建德)、杭州、歙州(今安徽歙縣)、婺州(今金華)、衢州、處州(今麗水)等6州52縣,隊伍迅速發(fā)展到十多萬人。宣和三年四月,朝廷遣童貫率十五萬精兵征方臘。起義軍終因?qū)嵙沂獗绘?zhèn)壓,方臘等頭領(lǐng)于當(dāng)年八月被俘解京,九月被殺。方臘為北宋末期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自宋以來,史籍資料見著不少。其宗族史、出生地、舉事經(jīng)過、最后歸宿等早有定論,成為信史。睦州方臘與檀溪陳氏毫無瓜葛,歷史事實勿容置疑。
那么檀溪陳氏由方改陳,為什么會與方臘造反扯在一起呢?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因為方臘造反與陳氏改姓時間相近。方臘造反始于宣和二年,敗于宣和三年,而陳氏由方改陳恰在其后的宣和八年(1126年)。其次是因為方臘居地睦州青溪與陳氏居地浦江檀溪地域相近,都在浙江中西部。再次是據(jù)《檀溪陳氏宗譜》記載,方臘祖先墓地傳說也叫避水嶺天生穴,因當(dāng)時兩家都姓“方”,于是民間就有傳說:“方改陳”皆因方臘造反之故。又謠傳“義烏出個宗澤公,浦江出個方臘敗門風(fēng),幸虧后來出個九經(jīng)公”等。還有人編出故事:農(nóng)歷正月十五鬧元宵,朝廷欽差秘密來到浦江查訪,密令當(dāng)?shù)毓賳T,凡燈籠上寫有“方”字的,皆為方臘族人,一經(jīng)查實,格殺勿論。浦江地方官考慮到當(dāng)?shù)胤叫杖丝诒姸?,誅連太廣,于是秘密通報方姓族人,燈籠上寫有“方”字的,一夜之間全部改成“陳”字,朝廷只好作罷。有好事者便將檀溪陳氏由方改陳與方臘造反扯在一起,混淆視聽。
可見,以上種種都屬謠傳,并無信史。相反,筆者倒可舉證一二,足以反證檀溪陳氏“方改陳”與方臘造反毫無相干。第一,陳氏三世祖頊公北宋朝官至宣議大夫,雖非實權(quán),也屬朝中重臣,出仕時間當(dāng)與方臘造反相距不遠(yuǎn),在忠君孝父思想十分嚴(yán)重的封建社會,其父兄子侄輩不太可能造反叛逆。第二,陳氏六世祖珝公,徽宗朝任都督府參軍都事,正是由于他的奏請才讓皇帝同意“方復(fù)陳”。若陳氏與方臘造反有什么瓜葛,那么他還能繼續(xù)在朝廷為官當(dāng)差嗎?皇帝焉能輕易允其“方復(fù)陳”,并賜“澄本清源”匾嗎?第三,若檀溪陳氏與方臘同族甚至是其后裔,因此而由方改陳,那么遷居至諸暨白門和桐蘆石阜的四世祖臧和逸的子孫為什么沒有“方改陳”,至今仍然姓方呢?難道他們就不怕牽連嗎?第四,民間傳說、《水滸傳》《陳氏宗譜》都有記載,方臘起義是被另一支義軍山東梁山宋江率部平息的。而據(jù)《宋史·徽宗紀(jì)》記載:“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今江蘇連云港)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后被張叔夜設(shè)計誘捕,自宋江以下36賊均被殺?!笨梢姎v史上宋江并未受朝廷招安,更沒有率軍南征方臘。最后,據(jù)《檀溪陳氏宗譜》記載,頊公之孫陳氏五世祖汝功為康王趙構(gòu)之婿,是為郡馬。靖康之變后,徽欽兩帝及眾多皇族子裔均被俘北國,唯康王趙構(gòu)得以南逃,途中與金兀術(shù)追兵數(shù)度激戰(zhàn),汝功均身先士卒,與敵殊死搏斗并殉難。后趙構(gòu)在臨安(今杭州)登基稱帝,史稱南宋。上嘉其功,追授汝功為駙馬(因此汝功為活郡馬死駙馬),并賜金匾金頭厚葬(據(jù)稱汝功戰(zhàn)死后,頭被金兵割走邀功)。由此,汝功后裔居地今檀溪鎮(zhèn)下宅村被封為“駙馬第”,其廳堂為“駙馬廳”。此記載頗為詳細(xì),應(yīng)為史實。如屬杜撰,那么自南宋以來的“駙馬第”之說從何而來呢?若方臘與汝功同族,當(dāng)為近親,或為堂兄弟,或為堂叔侄。那么,豈不是亂臣賊子與皇家聯(lián)姻了嗎?禮法甚嚴(yán)的封建帝王家庭,豈能容忍如此悖逆之事呢?一個在六世之內(nèi)出了眾多重臣皇親的家族,當(dāng)是皇恩浩蕩,君臣同心,怎會出方臘這樣足以撼動王朝政局的“亂臣賊子”呢?可見檀溪陳氏“方改陳”與方臘造反有關(guān)的傳說純屬張冠李戴,絕無可能。
檀溪陳氏自第一世祖碩公孤身游歷至浦江以來,子孫后裔在浦江已繁衍生息了近千年,并先后分遷至諸暨、桐廬、富陽等周邊縣市。由于陳氏子孫恪守祖訓(xùn),忠孝為本,樂善好施,禮儀傳家,因而歷朝歷代名人輩出,漸成浦江名門望族。宋代有宣議大夫頊公、高宗駙馬汝功公、都督府參軍都事珝公。明代有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欽賜河南大方伯常八公。萬歷時期,浦江才子陳九經(jīng),因主動陳情官府為民平糧,肇建陳氏宗祠流芳后世,被尊為“九經(jīng)太公”。
2001年,檀溪陳氏后裔重修避水嶺“天生穴”第三世祖“宋宣議大夫”頊公墓,并依祖譜補(bǔ)撰墓志,鐫刻碑文,以示后人。2005年重修《檀溪陳氏宗譜》時,編纂委員會人員曾到京拜訪陳氏后裔、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如今檀溪陳氏宗譜已圓修至第三十七修,譜頭譜源傳承有序,從未間斷,應(yīng)是檀溪陳氏“陳改方,方改陳”歷史由來的鑒證。
《檀溪陳氏宗譜》編纂委員會陳嘉土等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