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散文《張獅巖 斗氣建成“第一橋”》再上《文化月刊》2015年第六期,這也是今年第五次在該刊發(fā)文,而且是把浦江景觀第三次推上國刊,深謝編輯李老師的厚愛?。?!
浙中浦江縣,被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譽為“雖蕞爾小邑,……實為天地間秀絕之地”,自東漢建縣,歷1800余年,能人奇士輩出,不勝枚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清末縣內(nèi)例貢生張獅巖,一生傾盡家財,致力慈善,矢志造橋事業(yè),行善積德,聞名浙江中西部一帶,堪稱一代奇才。
立志造橋
張獅巖,清浦江縣政內(nèi)鄉(xiāng)(現(xiàn)杭坪鎮(zhèn))石獅頭村人,生于1853年,少小家境富裕,堪稱富甲一方。后因父親張鳳翔被流匪聞?wù)f富名后綁票,最終下落不明。當(dāng)時的張獅巖年僅9歲,親眼目睹老父身遭劫難,悲痛欲絕。年歲漸長,他也慢慢悟出財富可以保障一家老小安居樂業(yè),享受舒適安逸的生活,但也可以給人帶來滅頂之災(zāi),父親就是這種無妄之災(zāi)的犧牲品。因此,張獅巖覺得財富是一個人的身外之物,除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他在心里下了決心,此生要致力于慈善,散盡家財,造福鄉(xiāng)里,行善積德。
浦江的地勢東南部平坦,西北部山區(qū)為縣內(nèi)主要山脈所在,山高林密。張獅巖老家石獅頭村就在浦江西部山區(qū),瀕臨縣域第二大河流壺源江的岸邊。浦江的江河溪澗有個特點,平時水流不大,一到下雨天或梅雨季節(jié),山洪陡發(fā),一下子就變成江漫溪溢的狀況。山區(qū)相對縣城和東南部平畈,經(jīng)濟差距大,一般村前屋后的溪澗,大多搭個簡易木橋,或者用石塊石條砌個蹬步出行。這樣的出行平時尚可,遇到連綿雨天或暴風(fēng)雨天的山洪爆發(fā),通途變成了天險,一年到頭,村民因不得已出行而滑到溪里,甚至摔傷或被沖走的時有耳聞,這一切深深觸動了張獅巖的心弦。
走出大山,才能知道外面的天地更寬廣,這是大多山里人的共識,張獅巖就決定從解決村民的首要問題出行開始。清光緒三年(1877)年,24歲的張獅巖就捐資在老家境內(nèi)造了第一座橋——德政橋。張獅巖造橋不是僅僅捐出造橋所需的費用,他是出資出力,自己身體力行,參與橋的設(shè)計選址、材料購置、具體施工,一直到整座橋的建造完畢。
看到連接橋兩端的村民,喜滋滋地往來橋上,張獅巖感覺自己這條慈善之路走對了。自德政橋始,張獅巖就把自己一生精力和心血,都傾注到造橋事業(yè)上來。很快,他的造橋技藝和高尚品格,傳遍浦江縣內(nèi)及周邊縣市。浦江相鄰建德境內(nèi)有個長石垅村,村邊一條溪流,連蹬步也沒有,平時進出都要淌水而過,一到漲水,村民就被困在村里,寸步難行。聽說了張獅巖造橋的高超技藝和樂善好施的美名,慕名前來,張獅巖自捐資金,自行設(shè)計,在溪上建造石橋一座,還在橋上下游兩側(cè)用大石塊砌就長達百米的石垅,用來保護新造的石橋。
鄰縣桐廬芝夏溪村三造三毀,聞聽浦江張獅巖造橋技藝高超,又熱心公益,慕名備轎前來請他,他滿口答應(yīng)。不僅親自設(shè)計和參與施工,并以2500枚銀元資助。接著,他又和人合作,在縣內(nèi)造了一座長達六十余米的石橋——登云橋。美名遠(yuǎn)揚的張獅巖還被人請到金華,歷時三年不回家,在金華雙溪捐資建造浮橋一座,橋隨江水枯盈而升降,設(shè)計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縣城受辱
清光緒三十年(1904),縣里計劃在浦陽江上籌建一座新橋(即浦陽橋),縣令邀請一邑士紳名流共同商議造橋事宜,張獅巖也在邀請名列之中。他很高興,參會之際就捐助500枚銀元。共同商議建橋方案時,張獅巖根據(jù)自己多年造橋經(jīng)驗,對橋的選址、結(jié)構(gòu)等,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看法。
大家濟濟一堂,就是為了商討造橋大事,張獅巖這樣暢所欲言是一件大好事,不料縣令和一些縣城里的士紳不高興了,覺得這個來自山里的鄉(xiāng)下佬不懂規(guī)矩,奪了他們的風(fēng)頭。這些自以為是的城里人一向看不起山里人,身居縣城總覺得高人一等,有的干脆直言譏諷,“你以為你是誰?縣太爺請你一個山里佬,不過是看中你的錢包,又不是讓你對造橋來胡說八道、指手畫腳的?!?/span>
張獅巖原本心想,我不和你們一般見識。不過,他看到召集人縣令大人不僅不阻止這些人胡亂說話,眼里和神情姿態(tài)似乎和這些人一樣。他心里明白了,這些話語其實是縣令在慫恿,在暗許,他覺得自己是受到了侮辱,覺得不能再和這些人為伍,他也不想和這些人計較,選擇了默默離開。心里卻暗暗下了決心:你們看不起山里人,我偏要為山里人爭口氣。張獅巖握緊拳頭,決心造一座比他們正在造的新橋更加恢宏壯觀更加氣勢萬千的大橋,讓他們見識一下山里人的能耐和本事。
新橋再挫
張獅巖經(jīng)過幾番勘察,終于選址在距離縣城新橋十余里的湖、泖二山之間,橫跨浦陽江建造一座大石橋。這里是浦江東南鄉(xiāng)進入縣城的交通樞紐,建成后可以造福成千上萬百姓,且地理位置屬于造橋的天然關(guān)口,據(jù)《光緒浦江縣志稿》載:湖山在“縣東十里,與茂(泖)山對立,江水中流,亦稱湖山峽,說者謂縣治水口,此其第一關(guān)”。
張獅巖將家事安排妥當(dāng),自己住到附近潘宅的女兒家。雇了一批工匠,擇吉日開始挖掘橋基。一月余,橋的基腳終于成型,誰知一場暴雨把耗資巨大、將要完工的橋基全部沖毀。無奈,只得重新開挖,到年關(guān),橋基完工,巨大的耗費使得張獅巖只好變賣一部分田產(chǎn)以應(yīng)付工匠工資。
想到來年開春又要大筆資金繼續(xù)建橋工程,手頭又有些窘迫,情勢所迫,張獅巖只好采取鄉(xiāng)間傳統(tǒng)的募捐方法。他在潘宅集市日設(shè)立帳臺募捐,不料應(yīng)者寥寥。細(xì)打聽才知道,是原先奚落過他的個別城里士紳作崇。他們在鄉(xiāng)民中間散布謠言,說張獅巖是個騙子,他募捐不是為了造橋,是為了騙取錢財,滿足自己一己之私,中飽私囊。
張獅巖不是個知難而退半途而廢的人,他發(fā)誓哪怕傾家蕩產(chǎn),也要把橋造起來。募捐不行,決定走典當(dāng)?shù)穆纷?。他雇了兩頂轎子,一頂坐兒子,另一頂轎子放著他家里所有的房契、山契等,來到縣內(nèi)鄭宅一家叫“廣益典”的典當(dāng)行,打算以此向典當(dāng)行借款5000枚銀元。典當(dāng)行的業(yè)主張若騮也是一代名士,頗有文名,平時也曾聽聞張獅巖造橋的大名和樂于助人的善名。聽說張獅巖來訪,馬上開啟平時緊閉的大臺門出來拱手相迎。聽張獅巖的兒子說明造橋遇到的難處和此番登門來意后,非常感動。立即揮手,“東西原轎抬回,5000枚銀元明日定當(dāng)送達?!辈埅{巖建橋造福一方百姓表示深深敬意,同時也表示愿意和張獅巖一起共襄盛舉,一起完成建橋大業(yè)。
張若騮的資金一到位,工程又如期進行,搭架子,壘橋墩,張獅巖又雇人到山里老家自家山上砍來木料,運抵湖山工地。
聽說張獅巖的新橋工程順風(fēng)順?biāo)M行著,那些城里譏諷過他的士紳再次坐不住了,一旦張獅巖的新橋超過他們正在造的橋,他們的顏面何在?造橋是民心工程,又不好公開反對,只好又出暗招。他們私下糾集一些地痞前去搗亂,這些人一連幾次,趁黑夜把張獅巖從老家拉來的木料偷走,轉(zhuǎn)手到黃宅集市賣掉,讓張獅巖的工程無法正常施工。
無奈,張獅巖親自在木料邊守夜看護,在一個黑燈瞎火的午夜,抓住了那些偷木料的人。開始對方仗著人多不肯離開,張獅巖強壓心頭怒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這些人細(xì)說造橋緣由,并對橋建成后能給浦陽江兩岸百姓帶來的好處作了說明。這些人被張獅巖真誠和善舉打動,從此再也沒有來犯。
意外的是,原先在黃宅集市能買到好木料的外地客商,因為不知道前一段時間買去的好木料是偷自張獅巖造橋工地的,正為不見好木料打聽原因時,被一位在異地為官、回鄉(xiāng)省親的黃宅人聽到了,深深為張獅巖的善心德舉感動?;丶艺业郊易宓募议L太公說了張獅巖造橋一事,并提議應(yīng)該鼎力相助。次日,這位開明的家長太公備下酒宴,召集周邊村子里有名望的人士一起共商相助張獅巖造橋事宜。并提議對造橋義舉,應(yīng)該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助獅巖先生早日把橋造起來,造福鄉(xiāng)里,也為鄉(xiāng)里增輝。自此后,在浦江東南一帶,幾個有集市的鄉(xiāng)鎮(zhèn)如黃宅、潘宅、巖頭陳、大許等,每逢集市日都有人設(shè)帳桌為湖山橋募捐,各方人士紛紛解囊,一時募集了一大批款項,徹底解決了張獅巖造橋款項的缺口問題。
大功告成
眾人拾柴火焰高,張獅巖得到了張若騮等一批開明士紳、社會賢達的鼎力相助,造橋工程可以說是快馬加鞭。短短二年多時間,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湖山橋終于告竣。橋長131.6米,寬4.1米,高9米,十一墩十孔,共耗資三萬五千多銀元,比浦陽橋足足長了3米,成為當(dāng)時浦陽江上最長的橋。
張獅巖畢生造橋15座,湖山橋是他耗資最巨、花費心血最多、同時也是經(jīng)受磨難和挫折最多的橋。從勘察選址、設(shè)計施工、籌措資金到大功告成,張獅巖歷經(jīng)三載寒暑,事必躬親,數(shù)度過家門而不入,一心撲在造橋事業(yè)中。湖山橋后,張獅巖不顧年過半百,又造了興隆橋、蘆溪橋。其中開造蘆溪橋時,張獅巖已經(jīng)66歲,兩年后,一代造橋大師、終生致力于慈善建橋造福鄉(xiāng)間的張獅巖,就駕鶴西游了。
由于后期捐助者很多,橋完工后還有一些余額錢款,張獅巖又和張若騮等一起,用這些錢款在橋的附近建造了湖山學(xué)堂,還有浣江樓、得月樓、留芳閣等景觀建筑,使得湖山橋不僅僅只是一座連接浦陽江兩岸鄉(xiāng)民往來和進城的交通樞紐,同時開辟成了一道具有豐富人文景觀的名勝風(fēng)景線。
湖山橋地處浦陽江流經(jīng)浦江境內(nèi)的中段,又恰在當(dāng)時浦陽江上七座橋的中間,故湖山橋又稱中江第一橋。大橋及周邊景觀落成,有幸延請了清末最后一個狀元、有“銀畫金鉤”美譽的陸潤癢的題款,至今古橋中間的橋額“中江第一橋”,依然筆力厚重勁健,不愧為三朝元老、皇帝老師的身份??上О儆嗄旰蟮慕裉?,浦陽江上或雄偉或纖巧或精美或奇麗的七座古橋,只有中江第一橋成為碩果僅存的唯一,不由不令人扼腕嘆息。
中江第一橋建成后的半個世紀(jì)后,上世紀(jì)的1964年,橋被作為公路橋使用,至今又過去了60年,車來人往,古橋依然巍然屹立,遠(yuǎn)看如雄關(guān)威峙,固如金湯,近看則長虹臥波,氣勢壯觀,可惜橋周邊的景觀建筑在百年后的今天,皆成廢墟、殘垣。
張獅巖,這位因一時賭氣建成邑內(nèi)第一橋的山里佬,因為中江第一橋,也因為一生獻給造橋事業(yè)的民間橋梁專家,用善舉德行鑄就了一座千古流芳的豐碑,用赫赫功德記載了一個久盛不衰的傳說。 (作者:徐水法 江東放)
版權(quán)所有?2001-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wǎng)絡(luò)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72602100048號
業(yè)務(wù)咨詢和服務(wù)專線:0579-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0579-88188123
免責(zé)聲明:您看到的內(nèi)容均為會員發(fā)表,不代表本站立場,轉(zhuǎn)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并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