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3d|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韩精品综合网|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delect id="m3aiv"></delect>

      <delect id="m3aiv"></delect>
          <delect id="m3aiv"></delect>

              正在閱讀:浦江道情待新聲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yù)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浦江道情待新聲

              轉(zhuǎn)載 2014/03/24 13:43:44 發(fā)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金華日報 作者:李樟貴 4774 閱讀 0 評論 0 點贊

                  浦江道情俗稱“唱新聞”,是一種將戲劇、相聲、歌謠、說書、口技等藝術(shù)熔于一爐的民間藝術(shù)。它輕便靈活,演出道具極其簡單,一個漁鼓、兩片一頭帶彎的竹板即可。一人多角又是它的獨特之處,在同一個節(jié)目里能塑造眾多的人物和各異的風格,深受農(nóng)村廣大男女老少的歡迎和喜愛,不僅盛于浦江各地,在鄰縣周邊的桐廬、建德、諸暨、蘭溪、義烏、東陽一帶也十分流行,從而留下了浦江道情的輝煌過去。

                  道情是浙江各地曾經(jīng)流行的一個地方曲種,由唱“朝報”官方新聞演化而來,后以唱社會新聞為主。道情的歷史悠久,初時源于唐代宮廷音樂,南宋時始制作情筒竹板演唱時伴奏。從宮廷音樂到民間,直到元代才散傳到祖國各地,而且演唱形式也各不盡相同。道情于明末傳入到浙江各地,在各地生根演化并定型下來。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還曾創(chuàng)作《道情十首》供人演唱。

                  據(jù)《金華市曲藝志》記,浦江道情是清同治二年從東陽傳入的。東陽人趙夫娘人稱“東陽媽媽”,居住在浦江演唱,收傳徒弟毛錦秀、黃幾亭,后形成別具一格的浦江道情唱派。演唱劇目有《乾隆游山東》、《珍珠塔》、《八美圖》、《尼姑記》、《方卿見姑》、《金鳳冠》等41本,還有一些自編的節(jié)目。這些道情曲目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民間藝人在傳唱中不斷加工完善,口耳相傳,情節(jié)曲折、跌宕起伏,人物個性鮮明,語言豐富多彩,影響十分深遠。這些作品的素材大多采自浦江本地的民間歷史故事和重大社會新聞,演唱時又都用地方方言表演,唱起來朗朗上口,像詩歌一樣,一句接一句,講究押韻。同時,浦江道情與浦江亂彈戲曲音樂密切相關(guān),如道情中的“宮燈調(diào)”、“緊板”、“慢板”等都是從浦江亂彈中改編而成。浦江亂彈是一個古老而優(yōu)秀的戲曲劇種,因它發(fā)源于浦江本縣,家喻戶曉,因而使浦江道情更深入人心。

                  記得小的時候,不知道電影、電視為何物,更沒有現(xiàn)在的文化娛樂節(jié)目,浦江道情便是唯一能給人帶來娛樂的消遣。我父親是個好布施的人,只要有“唱新聞”的盲藝人到我們村莊,必定會留宿到我家,一住就是半個月或者幾個月。那時候,我們白天下地干活,一到晚上全村男女老少就會到我家來聽道情。我也很喜歡,至今我還會唱浦江道情的開頭兩句:“自從盤古開天地,先有新聞后有戲。”以及從這家唱到那家的轉(zhuǎn)折用句———“唱一家換一戶,下面唱到那家門”,暫時停頓或者結(jié)束時用的是“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些唱詞,無論誰唱,無論哪本劇本,都會有的,所以聽得多了,記憶也就深,時至今日仍恍若昨日。

                  浦江道情過去演唱的都是盲藝人,走一路唱一路,生活艱辛。他們的要求也不高,酬金大都是糧食:大米、玉米、小麥、大豆等,給多少要多少,從不會計較,所以無論多小的地方都承受得起。他們演唱的場地也不受限制,只要有條凳子坐就可以了。農(nóng)村中的曬谷場、廳堂、明堂口等只要坐得下人,都是演出場所,自由方便,極其簡單。

                  現(xiàn)在,唱浦江道情的一些盲藝人多已老病或去世,此項藝術(shù)無新人繼承,漸趨衰落。上世紀90年代,浦江縣文化部門曾組織專業(yè)作者創(chuàng)作道情節(jié)目進行宣傳。1991年10月配合農(nóng)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活動,組織30多位盲藝人去各鎮(zhèn)演唱《社會主義好》、《10年規(guī)劃藍圖》等共200場,聽眾10萬余人。1992年縣文化館創(chuàng)作《開發(fā)鄭家塢》道情劇本,在鄭家塢省級開發(fā)區(qū)宣傳演出,獲得一致好評。

                  2006年,浦江道情被金華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李樟貴)

              已有0人點贊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fā)帖,國家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 0/300

              客服電話

              0579-88188123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00-17:30

              客服QQ點擊咨詢

              微信公眾號

              chunyart

              微信客服號

              版權(quán)所有?2001-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wǎng)絡(luò)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72602100048號  
              業(yè)務(wù)咨詢和服務(wù)專線:0579-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0579-88188123

              免責聲明:您看到的內(nèi)容均為會員發(fā)表,不代表本站立場,轉(zhuǎn)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并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nèi)容!

              增值業(yè)務(wù)許可證:浙B2-2011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