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3d|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韩精品综合网|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delect id="m3aiv"></delect>

      <delect id="m3aiv"></delect>
          <delect id="m3aiv"></delect>

              正在閱讀:耕讀之光:戴杞評傳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文學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耕讀之光:戴杞評傳

              轉載 2013/12/26 09:57:50 發(fā)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今日浦江 作者:張文德 3211 閱讀 0 評論 1 點贊
                戴杞(1383~1443),字文厚,性情平和,恬淡寧靜,戴宅村始祖,世人以其德才兼具,退隱不仕,稱他清肅處士。洪武癸亥生,正統(tǒng)癸亥卒,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六朝。這段歷史時期是明代社會上升期,元末戰(zhàn)亂結束,國家統(tǒng)一,中央強化集權,百姓生活相對穩(wěn)定,正是朝廷啟用人才的時期。處士退隱于這么一個不該退隱的時間段,于情于理,頗費疑猜。古人生不逢時,社會黑暗,生命無保障的退隱;或者遇上大挫折,心灰意冷;再不然生性孤傲,怪癖狂悖等性情上的原因退隱。然而考清肅先生有關行跡詩文,都不能提供這種印象。有八篇清肅先生像贊,作了外表與內(nèi)心的描寫,特取一、二首釋之。
                其一:
                “神完氣沖,眉清頰豐,靈臺丹府,廓乎其容。烏巾素服。儼乎其恭。不繩而直,不鑑而空。”
                上八句描繪了他的氣質方面,穿戴樸素,沖和謙恭;丹府恢宏雍容,修養(yǎng)有素:表現(xiàn)出一位完美的儒士形象。
                “筆追晉意,詩造唐蹤。一印一壑,白石青松;一琴一劍,明月清風”。
                贊清肅先生瀟灑脫俗、飄逸欲仙的名士風度。說他書法、詩文、金石印章、彈琴舞劍門門精通。
                “噫,所以謂一鄉(xiāng)之善士,而聞之見之者,孰敢以不崇!”
                尾句說明清肅先生并沒違避世俗,他還在人群之中,食人間煙火,得到人們的尊崇。故而他的隱只是不為官罷了,并非以山林作隔離帶,遠離人群的“隱居”。
                這題像贊的作者是南京國子監(jiān)助教,名叫周澄。所謂“南京國子監(jiān)”,表明了作者非一般的身份。還透露了寫作的時間應在永樂后期(永樂十九年,明代的政治中心由金陵遷至燕京,留在南京的國子監(jiān),就加上“南京”二字以區(qū)別于燕京中心國子監(jiān)),此時清肅先生還在世。即此一端,說明他這個隱士縱然隱于鄉(xiāng)間,名聲卻遠播于曾是京都的南京。
                其二:
                “嚴雅鎮(zhèn)俗之衣冠,瀟灑出塵之儀表。學識該貫古今,義理精究于微妙。千倉萬箱不以為豐,簞食瓢飲不以為少。不翕翕為同,不戛戛而矯方。方群言之沸騰,乃片辭以開曉?!?br />   著重肯定先生的學識廣博精深和做學問的嚴謹態(tài)度,是一位學者型人物。說他精神上的需求“千倉萬箱”不厭多,對物質的享受卻過于最低生活。他建構獨立型的人格哲學,翕然平和卻不人云亦云;力矯方正卻并不生硬地強人所難。盡管人言爭得沸沸揚揚,他只需片言只語,便驅開浮云,呼來晴朗。清肅先生個體是自我獨立的,不隨風轉旋如風車。他追求自我完美,自主人生。他看重個體人格,亦尊重群體中每一個個體。所以——
                “士林揚其聲華,鄉(xiāng)邑欽其壽考。蹤雖混圜阓之囂紛,志則慕盤谷之深窈?!?br />   有句古話“人在家名在外”。清肅先生一無爵位,二無權力,三不榮華,卻在“士林”中博得聲譽,憑的是什么?就憑他的人格魅力,他能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形跡,與內(nèi)在不為形跡所擾的高潔之志統(tǒng)一。
                第二篇像贊的寫作者是邑中俊杰之士黃洵,寫于清肅先生故世后。該篇從精神焦點上開拓其內(nèi)心世界,圖畫一位卓爾不凡、可供楷范的獨立人。毋需睥睨高傲,自然鶴立雞群,這便是清肅處士戴杞。二
                由二像贊入門,讀者大約可看到本《評傳》的傳主是怎么樣一個人了吧!但《贊》文自古多溢美,未免有辭藻浮飾之嫌,故而讓我們從他的出身經(jīng)歷約略窺探一二。
                戴杞先生本家居浦陽城南隅。城南隅之有戴姓,始于元大德二年戊戍(1298年),有名浦陽稅務提領戴姓,名曰,字朝天。提領是總管一邑稅務的官,如今稅務局長之類。在元代,一邑之中達魯花赤(縣令)總管政事,另一半天下即稅務。在種族極端歧視的元代,能任稅務一職,表示此人才能很得元蒙集團信任。戴提領見浦陽山水奇秀,即“舉全家”來遷,成了今浦江南戴的發(fā)祥祖。戴杞乃提領公的六世孫。從元大德二年到洪武癸亥十六年,時隔85年,傳至第六代,想見提領公官浦江時約是50左右的老官吏了,“舉家來遷”者,怕是孫兒也包括在內(nèi)。戴杞宏識博學,少仕年代亦曾游學金陵。在金陵的日子有幾年,并無文字可證,筆者不敢胡亂假定。但不可能少于二、三年,因為他結識了不少朋友,朋友層面不止于一州一府。他離別金陵后,就“藏修”于鄉(xiāng)下,所謂隱居,留待后文搜探?,F(xiàn)在撇去緣由什么的,暫且展示他隱居的生活。
                隱的觀念,從語境說,即掩蓋形跡,從他人的視線中消失。能達如此效果,一般是把自己搬到深山大谷中極為幽秘的處所,茅舍數(shù)椽,聊可避風雨便住了下來,自己把自己藏起來??纱麒较壬摹半[”不是如此,他看重精神世界的自由,怡性適情。于是仙華山麓成為首選之地。向北眺望,可見紫荊巖、羅傘巖次第層疊;仙華主峰則如大旗直播云漢,與兩巖串在一條直線上。其下梅塢之梅花是南宋淳祐進士趙崇袍手植,春日解凍,花如海洋,香飄十里。方鳳巖南先生故居在此。北宋光祿大夫方資、大理寺丞方遠揚,世代簪纓,都是巖南老人的先祖。方鳳之學傳柳貫、吳萊、黃溍,又傳宋濂、戴良,開通了浦陽文學之派。從文中證明,戴氏與方氏聯(lián)姻至親,戴杞自少年起即來此向方鳳的后裔方盂問學。清肅先生在一篇方盂的祭文中,交口稱道方盂的學問淵源:“曰我姻族,惟公偉人。唐元英之胄系,宋光祿之云礽。”元英,即唐詩人方干,浦江方氏遷自睦之白云村,是方干的子孫后代(胄系);光祿即方資,方盂是北宋方資的遠孫(云礽),其學問品性十分了得,是戴杞親朋中最值得他景仰追隨的人。他來方氏的族館中受方盂教導多年,熏陶至深。方盂繼承祖上世業(yè),也有意振興學風。所謂“振世業(yè)于名門”(祭文語)即是此意。方盂的為人,更讓他欽佩,對里黨(村上人)溫溫,待宗親和易?!拔┵x庸之務處,心奚暇于晨昏;子服勤而貞干,孫竭力于趨奔”(祭文語)。說方盂自己執(zhí)教于鄉(xiāng)間,教兒孫勤勞耕作。心中別無牽掛,所掛心的惟有二事,一賦稅,故吩咐兒子好好地種田,不欠皇稅;二是徭役,叫孫兒“趨奔”。完“賦庸”是臣民的職責,便可做得葛天氏之民了。老師這種生活觀,影響了戴杞的思想。他從城里搬到仙華山下,與方氏結為芳鄰,構屋數(shù)椽,并在門堂上懸了一方匾,題為“耕讀軒”,過起朝耕于田畝、暮讀于陋室的生活來。
                戴杞先生徙居仙華山下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弱冠性厭喧囂,擇地仙華山下,筑室數(shù)間為修藏之所”(見《南戴宗譜戴杞德行集》)。另一,“少居城邑,晚厭喧囂,乃去仙華山下構精舍為修藏之所”(見《清肅先生耕讀軒記》)。以筆者想來,應以后一說法為是。理由是《記》文作于正統(tǒng)五年,戴杞卒于正統(tǒng)八年,是在世時的記述,可信度高?!蹲谧V》中的行傳都在卒后補,難免舛錯。再一理由,戴杞曾游學金陵,有《客邸閑吟》可證,今《宗譜》文集中有《在京送友還鄉(xiāng)》詩:“匆匆相送出都城,無奈江頭話別情??蜕岷獨w心切,官河風順片帆輕。金陵雨過千山秀,揚子潮來兩岸平。歸到故園無外事,好將詩酒樂余生?!笨丛娭小岸汲恰?、“金陵”、“在京”(題語)等詞,京都當是永樂十九年前的南京,是國家統(tǒng)治中心,故稱“都”。永樂十九年(1421年)后明代中央政府已由金陵北遷燕京了,而慣將金陵稱南京,以別于北京。細細品味詩中意思,戴杞是在金陵尋找出仕的機遇,而且似乎已有了某種并不顯榮的職位(可能是在國子監(jiān)中)。查戴杞的年齡,永樂十九年他正好40歲。因此更可斷定,前一說“弱冠(20歲稱呼),性厭喧囂”之記述是與事實相違的。隱退于仙華山下,應以后一說為準,年齡在40出頭。三
                清肅先生筑耕讀軒于仙巖之南,引來多少名士,日與交游,吟唱更迭。有些詩描繪了清肅先生耕讀生涯的某個側面,試圖詮釋其閑適的真諦。
               ?、寰赴灿嗵┵浽姡?br />   卜筑巖南遠市嘩,課農(nóng)教子是生涯。
                一犁春雨當三月,滿架藏書有五車。
                黃犢日晚眠草野,青燈夜映永窗紗。
                箇中雅稱幽人靜,耕讀名軒事可嘉。
               ?、媪x烏樓俊贈詩:
                仙華結屋迥藏身,積學勤農(nóng)志不分。
                數(shù)字吟殘燈下火,一蓑耕破隴頭云。
                青年喜共倪寬操,沒世歡同董氏聞。
                千古高風留雅韻,碩人盤澗自欣欣。
               ?、鐚O填頓首拜撰:
                軒名耕讀北山陽,朝則犁鋤暮典章。
                水足舜田春盎盎,炎馀匡壁夜煊煊。
                煙蓑雨笠沾衣濕,剩馥殘膏繞案香。
                體立不求當世用,名傳千古永留芳。
               ?、桠沤艹钨浽姡?br />   白云深處結幽居,繞屋膏禽滿架書。
                新雨一犁春犢健,短檗二尺離窗虛。
                舜田水足分溝洫,孔壁經(jīng)能辨豕魚。
                北屋宵啼心共樂,清風千古重璠嶼。
                上錄四律,其基調盡是田園牧歌式的詠嘆,詞既精美,情亦閑散,反映明代初期社會穩(wěn)定,民亦安居樂業(yè)。戴杞生活于這樣的時代環(huán)境中,享受國泰民安的幸福與樂趣。白天耕于田畝,晚上讀于書齋。詩中多處用上“舜田”、“水足”字眼,意味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處此至樂社會,自然心安理得了。忙是忙了些,但暮歸后“青燈夜映”下的讀書可以解乏;“課農(nóng)教子”,豈非“雅稱幽人趣”(其一)?!皵?shù)字吟殘燈下火,一蓑耕破隴頭云”是何等富有詩意的生活。作詩之余更移性于品畫、疏經(jīng),“積學勤農(nóng)”,“碩人盤澗”,自是欣欣然了(其二)。披蓑戴笠耕耘煙雨之中,濕了衣裳;回到家,書齋一股翰墨幽香,撲鼻而來?!俺瘎t犁鋤”,晚上翻閱“典章”經(jīng)義,不求用世,但得樂在其中(其三)?!鞍自粕钐幗Y幽居,繞屋膏禽滿架書”,綠色的自然環(huán)境,禽鳥繞屋,與人共處,自由逍遙;清早聽得啼聲,吱吱啾啾,憑什么璠嶼美玉都換不來此中“清風千古”(其四)。在這幫朋友的筆下,把清肅先生的生活與歷史上諸多隱遁士子等同,他們是避世的,諒清肅先生亦如此。通常隱士是個人主義,讀了書,雖是吃農(nóng)民的糧,穿農(nóng)夫的衣,但自然而然已從農(nóng)夫群體中異化出來,成為一群風雅人物。持這一傳統(tǒng)觀贈詩戴杞,以為必然能與耕讀軒主人的心思意趣趨向一致,取是默契。
                但是與清肅先生吟哦酬唱的,也還有另外一幫友人。他們在交往中,發(fā)現(xiàn)清肅先生的退隱于耕讀,不能以成規(guī)看。常人所說“耕讀家風”、“耕讀人家”,耕讀并未集于一個個體身上。父耕子讀,人耕我讀;耕者自耕,讀者自讀;耕者不讀,讀者不耕。清肅先生把自己居屋取名耕讀軒,自有他自己的見解。另一幫友人的贈題,似乎猜著了清肅先生的隱于耕讀,是另有新意。
                ㈠余姚虞憲贈詩:
                安道云孫眾不同,構軒巖穴樂儒農(nóng)。
                放牛垅上春陰綠,剪燭窗前夜影紅。
                蠹粉滿床知雨滿,鼓聲喧社報年豐。
                只今圣澤寬如海,肯信南陽有臥龍!
                虞憲堅定地相信提領遠孫與眾不同,像清肅先生這樣有才德的人,就如南陽的諸葛先生,有朝一日準能為朝廷召用,委以重任的。
               ?、嬗揽敌焐圃姡?br />   昂藏一老叟,高在南陽廬。朝耕南浦云,夜讀東魯書。商家古伊尹,漢室老仲舒。優(yōu)游樂太平,徜徉豈接輿。不聞富華冕,但識事犁鋤。一已修佳績,千年播令譽。仁親為至寶,何必重璠嶼。成周有大訓,君家此集如。令器育“菁莪”,我亦同鳶魚。指日登廊廟,飛黃耀里閭。
                在徐善先生眼里,清肅先生的隱于農(nóng),并非楚接輿那樣的隱:諷譏孔丘,蔑視圣賢。相反,“朝耕南浦云,夜讀東魯書”,勞作之余,認真研讀孔孟儒學;他是伊尹、董仲舒、諸葛孔明類型的人物,以周公輔成王的大訓策勉自我。如今“不聞富華冕,但識事犁鋤。一已修佳績,千年播令譽(美譽)”,是自我修身而已。他相信“令器”,育“菁莪”(《詩經(jīng)·小雅》“菁菁者莪”,簡為“菁莪”,樂育人才意),帶攜“我”亦同享“鳶飛魚躍”的機遇。對于清肅先生來說,應聘幣,“登廟宇”,飛黃騰達,榮耀里閭,必然是指日可待的事了,此詩雖夸張,但說明朋友的期待與心儀,決非空穴來風??梢韵胍娺@首詩中的用意,正是清肅先生深藏于心的思維。何以見得?細解《耕讀軒記》,便可啟開這把鎖了。
                《耕讀軒記》作者叫魏宏耀,時任南京國子監(jiān)助教,是清肅先生由南京回家后構耕軒于仙華山麓,寫信去請他寫。也許正是戴杞深怕他人誤解,鄭重起見,乞文自明。故文中第一節(jié)話:“夫食所以養(yǎng)生,學所以明理。學而不讀則不能存諸心,而理有未明。食不耕亦何以得食,而養(yǎng)其生哉?!边@耕與讀實則乃食與學的關聯(lián),與所謂“退隱”沒有必然聯(lián)系。不應把去鄉(xiāng)間耕讀,與隱士同等看待。持有如是觀的,那才是偏見。所以,《記》文拉出古人——商之阿衡(即伊尹)、三國的諸葛孔明作喻,說:“古之人,耕于有莘,而位至阿衡,躬耕南陽,而志圖復興。耕讀未始不可相資也?!币馕陡x是儒學者學養(yǎng)的途徑,或者還是很有益的途徑。第二節(jié)話,是《記》文作者撇開辨理,直接舉出證據(jù),讓證據(jù)來證明:“處士(指清肅)于耕讀之余,而尤攻乎法律,蓋欲其有用也。”逍遙林泉,詩酒自娛的享樂主義者,不會去精究“法律”。這個證據(jù)十分有力,與戴杞《德行傳》中“他如術數(shù)、方技之學,靡不精曉”的記述一致。關注此類學問,目的只有一個,為社會所用。清肅先生的耕讀于巖南,并不等于隱居,豈能以“非此即彼”的概念,簡單推論。四
                生活是多維的。一個歷史事件要費上上百千年研究,方始求得一是。一個人物軌跡,亦未始不如是,若要舉例,則不勝枚舉。大人物如是,小人物如是,評述清肅先生何嘗不如是。他身邊的朋友贈詩,即便以贊頌作基調,卻畛域迥異。生前好友兩種口氣,身后友人還陸續(xù)出現(xiàn)懷舊詩之類,依然說法不同。有的說“翹首浦陽人已遠,高風千古播清芬。”(東鄞金澤)“深喜先生余韻在,依稀擊壤共弦歌?!?蘭江郭仲初)他們胸中留下的清肅先生形象,清標天壤,高風亮節(jié),猶嚴瀨的子陵先生。也有“千古董生歸去遠,名軒今獨羨芳譽?!?余姚柴蘭)記憶中的先生是追經(jīng)學家董仲舒那樣的用世儒士。而存古道人(今不詳名姓)存詩,寄寓對清肅先生用世之才終不得用的惋惜深情(《挽戴處士文厚詩》):“正擬全才當用世,誰知一夢競游仙?!薄板\卷獨遺真墨跡,永宜珍襲作家傳?!笨隙ㄇ迕C先生乃“全才”,而且正擬出仕“當用世”,是天仙把他召回天府,故未了宿愿,終成人生憾事。兩卷“圖詩”乃清肅先生真墨跡,永宜家傳。但至今偏是手跡無存,懸想殊難釋懷!
                從僅存的親友題贈的詩文中,可歸納出這么幾條:一、清肅先生高標卓立,學識淵博,應該為世所用,施展其才華,但遺憾得很,這個人才被時人所識,卻未能被當權者用。二、清肅先生的耕讀生活,很為時人所注目。在邑內(nèi)人士中享美譽,可以理解;境外的、甚至都城的名士也敬仰他、稱羨他,獻以瘐詞,這為的什么?說明了什么?他沒有官品銜頭,不是雄資巨富,官即非官,豪亦非豪,他擁有的資產(chǎn)唯有人格與才華。有人格,無才華,雖美不彰;有才華無人格,有才不如無才。清肅先生的人格與才華得到完美的結合,融于一軀,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是非常可貴的,故而廣為口碑。
                耕讀,是清肅先生一生的大舉措,上文略作考辨。人的一生,有大舉措也有小舉措,其生活細節(jié),也許更能供作透視和剖析的鏡子。多維空間是客觀世界的現(xiàn)實,也是歷史的現(xiàn)實,讓我們換一個視角揣摩一下吧。
                懷才不遇,造成心靈悒郁;憤世嫉俗,或是悲觀消沉,都是古來文人中常見的精神病態(tài)。清肅先生學貫古今,淹博三教,等待詔聘而詔聘未來,今讀他不多的遺詩(見于《宗譜》中,共十九首),但覺他襟懷高遠?!敖^頂去霄上,群峰煙雨中;登臨試清目,一覽興無窮?!?同題)昂藏向上,氣量宏闊,從霄外鶴勢之“沖”,谷中猿啼之“應”,可感受到詩人靈魂的震動,何嘗有一絲頹廢在心中。他讀自然山水畫卷,戀清幽之景,窮事物之情,不僅僅游目悅意而已。字里行間,一絲兒“懷才不遇”的怨忿意思也搜尋不著。
                又有一種文人通病,嫉賢妒能,自恃才高,瞧不起他人,叫文人相輕。清肅先生存世祭文四則。《祭友人公壁》“士類凋落兮,稀如晨星,巋然唯公兮,鼓吹六經(jīng)。斯文巨馥兮,后進儀型?!贝思牢挠兴亩温洌隙螌懥T,次段敘清肅先生自己如何受這位友人品德影響,如熏椒蘭之馨香;又次段敘友人《浦江〈文徵〉》之書,可傳百世;尾段寫清肅先生在寒風中駕車路祭:“望惠幃而三奠兮,尚俯鑒其哀誠?!绷髀读藢ξ挠颜嬲\敬仰之情。值得注意的是,開篇“士類凋落”兩句,內(nèi)涵極深,限于文體,難作伸展,但可想見得到其中未盡之語是什么。清肅先生與鄭義門蜀王府長史鄭楷交游很深,而且祖上是姻親,宋濂、宋璲之死,雖未親見,卻聽得熟爛,堂叔戴良之死,是戴氏家族中天大的悲痛。而方孝孺之死,清肅先生已年屆弱冠。一顆顆文星的殞落,雖陰影漸漸淡化,而哀傷永無已時。因此對(陳)公壁的祭文表露得特別動情。從而也隱隱流露他有意振作,以起浦陽之文運。先生另有一首《中秋賞月》:“芳辰同玩賞,一酌散千憂。月白桂香細,風清露氣浮。良朋懷次序(敘),佳客去難留。且盡杯中物,黃花在晚秋?!背劣糁袕浡媲椤ni聯(lián)與尾聯(lián),含蓄美中讓讀者感受到誠摯的友情。本意留宿友人作長夜敘談,但另一方面又不好意思作強留。故而只能相約賞菊時節(jié)來相敘。因良朋佳客相會,“一酌散千憂”?。⊥嘎读素S富的內(nèi)心世界,覺著清肅先生意蘊綿綿,涵養(yǎng)幽深。自己與他人,他更多的是克制自我,多為他人諒解。具這樣品性的文人,豈能沾文人相輕、嫉賢妒能這等陋習!
                大凡浮躁偏執(zhí),慮事不周,幻想當理想,憑著性子來,又是文人之一病。考《清肅先生墓志銘》,我們豁然明了到他務實的一個方面。他不翔于天,縹緲于云間;他說的做的事常人都在說在做。他的配偶姓倪,是倪樸七世孫女,有婦德。倪樸是婺州事功學派肇倡人之一,與陳亮友好而年長于陳亮,是南宋初期主戰(zhàn)圖恢復的俊杰。倪氏妻生有四子,個個歧嶷出眾。幼子烜尤卓異不群,他著意培育烜,給他補了邑庠生,貢入太學,成邑中貢生。清肅先生教導不放松,對烜說:“吾耕且讀,雖曰有可樂者,處閑居散,不獲一命以補于世,益于人。子今衣儒衣,讀儒書,有廩食以給用,當肆(志)問學,立志高遠,行儒行,以求無愧于養(yǎng),然后可名之曰人!”這段話泄漏了兩條訊息:一、清肅先生主觀志愿要“補于世,益于人”,也熱切盼望他本人能得到一紙詔書,實現(xiàn)這一愿望,終因“不獲一命”,他緘默三分,說不明是什么原因亦對“耕且讀”、“有可樂”,作了實質的自我否定。二、他一再重復“衣儒衣,讀儒書”、“行儒行”,強調一個“儒”字。封建社會鼓吹“儒術佐治”,儒術可以出仕,清肅先生認定這個死理,也以此勉勵兒子烜,日后圓他想圓而未圓的夢。就是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延伸到兒子身上,最終得以完成?!赌怪俱憽返淖髡呤瞧株柸鍖W教諭劉鐸,他評論清肅先生說的一句話,筆者以為與墓主人的思維行為最為熨帖,說:“(清肅先生)上下古今,品藻人物,議決時事,務極底蘊而后已?!苯套印案鳂O底蘊”這番話,也可視為是他思維行為的真取向,這才是人世間千千萬萬人的終極“底蘊”。至于幼子烜才及壯齡去世,不能竟乃父宏愿,可嘆可悲,豈人料可及。
                還有一件事,也是最為重要的,人本位,一是生存,二是延續(xù)。生存和延續(xù)是非常具體的,甚至排斥虛誕與幻想,落腳點是育子孫、造房子。造房子既是生存條件,也是延續(xù)的物質基礎。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十二月十九日,亦即年節(jié)前十天,他的堂屋落成了。這個新年春節(jié)可以在新堂屋中歡歡樂樂度過,他《喜而賦詠》:“昔有謀為屋數(shù)椽,經(jīng)營今喜得周全。堂中春色供花酒,席上歡聲奏管弦。瑞氣盈門佳客飲,祥煙熏鼎好香燃。兒孫自此興千指,骨肉安居樂萬年?!边@首詩的語言以及詩旨十分和諧,用大白話說俗家事,真情流露,樸實無華。可見文士的歡樂并非不食人間煙火。清肅先生率真抒寫,不事矯飾,這樣的務實求真人格,從現(xiàn)代觀照,也難能可貴。更須說明的是,永樂帝是這年的七月死亡,八月仁宗高熾即了帝位,詔改翌年為洪熙元年,熾帝采取了一系列與民休養(yǎng)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眾。清肅先生時年四十一歲,新廳堂落成正當仁宗推行仁政的風頭上。詩中所能反映的歡快,正是此時代背景的反映。仁宗在位僅十個月便死;接替的是宣宗,也是任人唯賢,息兵養(yǎng)民,雖然即位后有“漢王之亂”,僅二十天也很容易地平息了。按理這么升平的時代,“隱士”不太可能產(chǎn)生。了解這一層以后,對清肅先生的耕讀生涯,人們有理由相信,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隱居,只是一種有新意的自耕自食,鄙夷寄生的讀書方式。排除干擾,認真讀書做學問。他一不離開人群,二不放棄“用世”,其是務實的學者,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儒士。怪不得當時那么被人們注目,贈詩題詠。只可嘆清肅先生的事跡沒有獲得史志的記載,因他沒有官位,有學問而未創(chuàng)業(yè)績。但遺漏在歷史之外,總是不幸。人們迷信官銜的誤導固是一方面;輕視過程,常常是中國人思維方式上的誤區(qū),也是一方面。而清肅先生引起筆者興趣的,正是他對待生活的過程。
                這個過程表達了理想,融化風尚,推動了一縣耕讀之風。仙華山有了他,提升了靈秀的含量,有了與方宅聯(lián)芳的戴宅村。
              已有0人點贊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fā)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 0/300

              客服電話

              0579-88188123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00-17:30

              客服QQ點擊咨詢

              微信公眾號

              chunyart

              微信客服號

              版權所有?2001-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wǎng)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72602100048號  
              業(yè)務咨詢和服務專線:0579-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0579-88188123

              免責聲明:您看到的內(nèi)容均為會員發(fā)表,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并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nèi)容!

              增值業(yè)務許可證:浙B2-20110077